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武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有力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科学实验,因而我们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手段,更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是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为内核的特殊思维形式,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在一切探索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中解决总是思维。创新思维在化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其主要形式有:1.直觉思维;2.发散思维;3.集中思维;4.创造想象。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学,要十分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评价,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培养思维能力入手,以达到创新之目的,正是我们强化实验教学之宗旨。
  一、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对观察对象的直觉领悟和认识的思维。实验性强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而化学实验恰恰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所以通过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途径。
  例如:氨的喷泉实验(如右图所示)
  此实验的“色差”现象和“动感”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烙下了很深的直观印象。再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喷”的现象,不难让学生强烈地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
  二、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间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指在解决问题时,思路尽可能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发散思维的常用方法是点源发散。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由一点向四周发散,从问题的横向、纵向、侧向等各个方面予以考虑。
  例如,右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个装置,试述该装置有哪些用途。(结合其它药品及仪器配合后)
  经过学生讨论后,得到以下结果:
  再如:U形管的妙用
  实验要求:用U形管和其它必要的用品,设计简便实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或其它实验装置,并说明实验装置的优点。
  U形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用得不多,但若将U形管与其它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品配合使用,却有广泛的用途。学生综合已掌握的化学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和U形管结构特征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设计和试验。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评价。能用U形管组装的实验装置有多种多样,下面是学生设计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实验装置及其使用说明:
  装置Ⅰ适用于粒状或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物反应制备气体(常温),如制备H2、CO2、H2S等。液体反应物从左管口注入至塑料
  档板底部(不能与固体反应物接触),将U形管向右倾斜,即发生反应,正放则停止反应,制备气体就象倒水那样方便。装置Ⅱ适用于粉末状态固体与液体反应(常温)制备气体,如制备Cl2(KMnO4 + HCl),O2(Na2O2 + H2O),C2H2(CaC2+H2O)、SO2(Na2SO3+ H2SO4)。装置Ⅲ是将U形管的右管截去一半,装上带活塞尖嘴导管的塞子,塞子下面插上铝片或镁条、铜片等,也可用大头针将钠粒固定在塞子下面,从左管口注入NaOH溶液或盐酸、稀硝酸、浓硝酸、水等,直至右管内的铝片等金属完全浸没,不留空气。该装置既可用作制备气体,又可用于储备气体,也便于观察和检验气体,尤其是制备NO,由于右管内的空气已被排尽,反应储备的气体为无色,当启开活塞,喷出的气体则变为红棕色(尖嘴导管上方倒罩一个用碱液润洗后的锥形瓶,以防污染)。
  (图Ⅰ)(图Ⅱ) (图Ⅲ)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中,一些学生从别人的设计中得到启发并给予改进,又产生新的设计,如装置Ⅱ,一位学生提出在U形管的右管中间塞进一团石棉,并在其上放置Na2O2,U形管底部放入CaCO3,胶头滴管滴入稀HCl(如装置Ⅳ所示),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导管口,即可用于检验CO2与Na2O2反应的事实。
  这种发散性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创新欲望得以极大地挥发,其聪明才智也得充分的展示(以U形管为主体的实验装还有很多,如气体的干燥或冷凝等等,不一一叙述)。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U形管的结构特征结合起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装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以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明确目标,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传统方法,靠分析综合、抽象根据、归纳对比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掌握化学概念;学会判断推理掌握化学理论;学会归纳对比研究物质的性质;学会分析综合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
  四、鼓励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科学研究离不开创造想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现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设计好教学方案,采用丰富多彩的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关于制氢气的启普发生器的教学,可采用如下设计:
  实验要求:如何从一支试管创造发明至启普发生器?
  学生综合已掌握的化学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收集等各种因素,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积极的创造、想象,然后归纳可展示出以下的思维过程:
  由此,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都象科学家那样有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的习惯”,使化学教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使化学教学成为培养新一代化学研究人才的启蒙阵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1).
  [3]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0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