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STT活动设计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STT(Student Talking Time)课堂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文章论述了STT课堂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STT活动设计原则, 影响STT活动设计的因素以及如何设计STT活动等问题。
  关键词:STT活动 设计 大学英语课堂
  
  STT(Student Talking Time)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时间, 也可以指学生在课堂上对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 它主要是针对TTT(Teacher Talking Time: 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提出的。“在语言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得越多,给学生自己的学习机会就越少” (Jim Scrivener,2002;Jeremy Harmer, 2000;Pual Davies & Eric Pearse等, 2002)。由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减少讲解学习内容的时间,因为讲解得越多并不意味学生学习投入得越多,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把语言学习融入到学生自己对语言的真实体验中,就要让“学生从干中学(do to learn,learn by doing)”(夏继梅,2003)。显然,STT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而要真正实现这一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等设计一系列STT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STT活动设计的原则
  1.1 实现教学目标原则
  “学习任务是一种作为拥有所学语言的结果而开展的活动或采取的行动”(Richards,1986引自Nunan,1989:5)。课堂活动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对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教学目标有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目标也是较长阶段的目标,具体解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问题;具体目标也称为短期目标,可以是一学年、一学期,甚至是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是为总目标服务的,可以具体到为达到某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1.2 避免过多“帮忙”原则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需要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尤其是要注重真实语境中对语言的体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为学生创造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体验,但要避免对学生的过多帮忙(over-help),课堂中的过多帮忙,尽管是出于好心,却可能是一种“教师干扰”(Jim Scrivener,2002)。教师不能为学生学,那时他们自己的事,教师应当明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而在课堂上过多的讲解(TTT),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开始,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学生训练和使用语言的时间,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要避免过多帮忙,就要注意不要把课上成“满堂灌”或“一言堂”。有的教师责任心很强,生怕讲得少了学生不懂或学不了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喜欢一个人讲,学生则被动消极地吸收知识,被当成了“接收器”,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自己很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见得好。此外,给学生布置练习或提问时,要允许学生沉默,给他们时间来思考;当教师给学生布置小组活动时,应当让他们想办法完成,让他们能够决定他们要做什么,怎样做,给他们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同时这样做也有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当怎样学,使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并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二,教师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而不是自己的教学;第三,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对课堂教学活动作出适宜决策,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情况,决定了教师不同的决策行为和解决办法;第四,为学生提供或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会惧怕冒险或面对挑战,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英语课堂中,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一个尊重并聆听他的学生,尽量减少TTT,是一个想办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由他们自己来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使更多的教学成为可能的人。此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传统的“讲解者”变为指导者、提供信息的人、被咨询者、示范者、反馈者、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或合作学习者,甚至,“有时教师可以成为教室中视而不见的人”(Jim Scrivener,2002)。
  1.3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就是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内容和活动难易使活动达到自然过渡。一个好的SST活动的设计应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一个活动之间的环环相扣,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启发或铺垫。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是“deduction(演绎)”,即“总―分―总”方式,也可以是“induction(归纳)”,即“分---总”方式。但如何来设计课堂活动,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实际以及语言材料对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进行有效决策。一节课、甚至是一节课中的一组活动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课堂活动的相关性与课堂活动新奇性的关系,使课堂活动既与所学内容相关又丰富有序。
  1.4 创造性思维培养原则
  英语学习不能只关注它本生的符号意义和特征,那种认为会背很多英语单词,会考各种英语考试就学好英语了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在设置STT活动时,要根据文章内涵、写作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差异等内容来设计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所学课文进行反思是促成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中第一单元Text A:Writing for Myself(为自己而写)为例,在学完这课后,让学生写一篇refection(反思),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随后在小组或班级之间进行学生的refection的欣赏和学习。实践证明,不同的学生会从文章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一个篇章所包含的内涵的理解,一个学生和可能和另一个学生站的角度不一样,他们对文章的思考,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新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写对Writing for Myself的反思时,有的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谈,有的从作者写作技巧来谈,有的从对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的欣赏来谈,有的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来谈,有的受到文章的启发,找到写作的真谛……,如有的学生谈到“以前我写作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学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只有书写自己心底的东西才能写好文章,真正为自己而写!”总之,教师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一因素。尽管refection(反思)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活动,但反过来,也可以促成学生形成课堂上积极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5 合作教学原则
  合作教学在这里不仅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且也包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教和学过程,即:教师在课堂上作用是主导,同时也成为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的人。
  事实上,教和学的过程本生就是一种与人合作的过程。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关系和好的教室气氛相当重要,友好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是互动成功的保证。尤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能使他们更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因此对于STT活动的设计不仅应当包含学生之间的两人活动(pair work)或小组讨论,还应当包含师生之间的问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让他们去征服困难,争取成功,或把失败当成一种学习。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会学习,还应当具备创造性和社会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胸怀和对别人意见的尊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到如何与别人交流或协调组织的能力。
  2 影响STT课堂活动设计的因素
  由于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以及在课堂上所得到的语言训练机会的不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Jeremy Hermer(2000)认为在语言课堂上要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三个基本的要素必不可少:Engage(投入),Study(学习),Activate(运用),这三个要素可以简称为“ESA”。
  Engage(投入)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想办法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Study(学习)指对语言学习和掌握,以及对所学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文化内涵的比较,该要素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的构建,Jeremy Hermer (2000)指出成功的课堂语言学习依靠的是教师对语言习得明智的处理方式,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Activate(运用)指为了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自由交流,教师要设计相应的练习和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训练和活动不同于对语言形式单纯的操练,如语法、句型、词汇等的练习,Activate(运用)练习强调给学生提供或创造真实语境,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何进行有效交流。可以看出,课堂学习的三要素直接影响STT活动的设计。要使语言学习和教学各环节更加趋于合理,教与学之间更为融洽、和谐,需要教师课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学习的三要素(ESA)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当然,决定STT课堂活动设计的因素主要还是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教师要将所学内容具体化、细小化、目标化和可操作化。教师要考虑到课堂组织的复杂性,注意活动的目的,所用时间,学生的水平,感受,难度是否适合学生,活动的排序,是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等,不仅要考虑哪些活动最有效,最合适,还要考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和接受的量。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吸引力)、需求、期望等。除此以外,活动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构成STT活动影响的因素。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给予学生引导、启发、鼓励,让学生有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3 STT课堂活动
  3.1 STT活动的形式
  STT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群体交际,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可以是全班回答,也可以是个人“独唱”。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3.1.1 学生能力展示
  内容可以是对热点话题的评述、经典或流行电影的赏析、对中西文化的介绍和比较、对国内外报刊的读后感,对国内外名人名言的介绍等,还可以是国内外经典电影、小说等的表演,甚至是改编,或者是学生自己编演对自己生活的写照,总之,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做,他们远比我们想向中有能力、有创新性。比如笔者所教班级学生中有的小组组合自编自演了英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搞笑版、“荆苛刺秦王”“白雪公主”等剧目,有的自己拍摄了宿舍中同学模仿流行歌星组合表演的MV,他们没有任何的音乐设备,却出其不意地用脸盆、扫帚、矿泉水瓶等作为道具,加上学生们十分到位的动作与口型模仿,以及“摄影师”颇具专业的拍摄,让师生们享受了一次英语歌曲演唱“圣宴”。由此可见,学生们有极强的能力,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平台,让他们把各自不同的能力展现出来,挖掘出他们学习英语的潜力,刺激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英语的愿望以及体验学习英语的过程,并获得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或擅长不同,让小组成员都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可以搜寻和收集资料,有的筛选、分析加工材料,有的设计方案,有的通过演讲、角色扮演、进行最后的成果产出。
  3.1.2 小组活动及讨论
  在课堂学习中,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尤其那些害羞的学生,会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想要愿意学,觉得自己有能力学,而不是让他们被失败吓倒。
  课堂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学习,鼓励他们参加讨论,进行互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与各组小组长保持联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与小组长一起为各组成员量身定做各自的学习计划并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3.1.3 读书笔记和课文反思
  用英语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感受、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他们理解和学习新的东西是很有帮助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时应针对学生实际,作出不同的要求,此类作业要求宜是开放性的。这里的“开放性”具备了三层含义: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二是没有字数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是学生就是Writing for himself/herself(为自己而写),学生不是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话可说,于是形成开放性的思维。开放性作业表面上对学生没有太高要求,实际上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如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作批判性的思考;基础差的同学则要求他们这次比上次有进步行,要鼓励并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不要让他们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但要求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学生交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
  3.2 如何设计STT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Engage(投入)。教师可以用音乐、图片、游戏、讨论等有效的Warming-up activities(学前热身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是唤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总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然后,Study(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听、读或其它一些活动,如课堂竞赛等使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自然过渡到新的内容的学习和体验;最后,Activate(运用)。这一环节强调给学生提供或创造真实语境,。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学生能力展示、小组活动及讨论、读书笔记和课文反思等活动,让他们体验所学内容,为新的学习做准备。
  如英语精读课对一个单元的活动总设计,可以是第一步:Pre-reading tasks(课前活动),这一步主要是为导入新课做准备。可以播放与本课主题有关的视听材料、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讨论一些与主题或文章相关的热身问题等;第二步:Global reading(总体学习),这一步主要是从整体来感知文章,即引导学生看文章如何组织的,分为几个部分,可以通过一些content questions(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讨论,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出每一个部分的大意;第三步:Detailed-reading(细致学习),这一步主要是讨论课文的细节,比如与学生讨论单词、句子结构、文章写作技巧(修辞、篇章分析等);通过第四步:Post-reading tasks(学后任务),这一步主要是学完本单元后通过各种练习来促进并检查学生所学,学生可以进行;第五步:Reflection(反思),这一步是学生自己在学完本单元后作的一个反思,可以是学生对文章从内容、写作技巧、文字应用、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等方面的再思考。从课堂学习的导入到对文章的大致了解,最后是对文章的剖析和评论,这样的学习仿佛是让学生先进入美丽的大森林里,然后再带领他们一一领略森林里美景,最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一样。应当说,这五个步骤是ESA的具体体现,即Engage(投入):Pre-reading tasks(课前活动);Study(学习):Global reading(总体学习)和Detailed-reading(细致学习);Activate(运用):Post-reading tasks(学后任务)和Reflection(反思)。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下一个步骤是上一个的延伸和发展。

  4 结语
  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等设计一系列STT活动,即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STT(学生话语时间)和TTT(教师话语时间)。教学成功的保证来源于课堂上给学生足够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尊重学生、针对学生实际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充满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Abbott, G., Greenwood, J., & Wingard, P. (1981).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 practical guide [M]. Great Britain: William Collins Sons and Co. Ltd.
  [2]Arends, R. I. (2001). Learning to teach (5th ed.) [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A Division of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3]Jeremy, H (2000). How to teach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Paul, D & Eric P (2002) .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Richards, J.C. & Renandya, W. A. (2001).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Scrivener, J. (2002). Learning teaching: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束定芳:“外语教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 [J],《外语界》,2006,第4期:21-29。
  [8]夏纪梅:《现代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
  [9]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35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