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班级家长会的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华丽

  班级家长会是一种重要的家长工作形式。那么,如何优化班级家长会,才能使家长对每一次家长会都有所期待,并热情参与呢?我进行了一些新探索。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小班幼儿家长会。满怀热情的年轻家长济济一堂,到了大班,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人数大幅下降。来参加家长会的大多数是祖辈。为了说明上述现象,我对本园2008级每学期各班家长会参与人数做了一个“家长会到会率”统计表。
  
  从该表中,我们不难看到,每学年的小班新生家长会的出席率达到了百分百,没有家长会拒绝参加新生家长会,他们都是满怀热情地前来参加,可是,接下来的家长会的出席率为何会逐渐降低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家长失去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访问了2008届大(1)班10位没有参加大班上学期家长会的家长,结果发现,家长失去参与家长会的热情,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师读讲稿、家长低头听。经过小、中班的几次班级家长会,家长对教师组织的家长会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了解。“教师朗读演讲稿、家长低头听”的枯燥形式不仅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还会让家长觉得很无趣。
  二、教师批评多、家长很难堪。在家长会上,教师并不是有计划地要将家长会开成批斗会,只是教师在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个别调皮的孩子当作反面材料提出来,让个别家长很难堪,而还没被批评或者觉得将要被批评的家长就会觉得如坐针毡。场面很“冷”。
  三、教师要配合、家长被接受。在家长会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家园配合”,而这样或者那样的配合让家长很不理解,颇有怨言,他们觉得“配合”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也影响了家长的工作。
  反思班级家长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调整:
  活动前的准备――教师、家长、幼儿齐动员
  在家长会到会率情况的图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2008届大(3)班的班级家长会出席率一直比同年段其他班级来得高些,没有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为此。我访问了该班的两位配班老师,结果发现班级家长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包括:
  1 设计家长会。
  此次家长会的主题是什么?要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在这阶段家长最关注的是什么?要如何与家长进行互动?怎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关注到每位到会的家长?
  2 准备家长会材料。
  根据家长会的主题和开展家长会的形式,需要教师做好材料上的准备。例如,在小班,家长对孩子在园点滴生活都很关注,教师可以将孩子在园的日常生活拍成VCR,在家长会中播放,在此基础上再向家长分析家园配合的重要性等问题就相对容易些。小小的准备都需要教师提前一段时间来整理和收集。
  3 通知每位家长。
  要保证家长会的出席率,就必须通知到每位家长。教师通知家长的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在班级门口贴通知;②印一份通知,发给家长,让家长人手一份;③给家长发信息,并要求收到回复,确认能否参加;④在家长来接送孩子的时候,教师一个个通知,并落实能否参加。对于上次没来参加的家长,则做特别交代。
  另外,针对“班级家长会应该提前多长时间通知家长”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发给本园2008届大班全体家长,共164份,回收151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问卷结果显示,班级家长会提前一周时间通知家长最为合适。
  4 告诉全班幼儿。
  传统的班级家长会,被认为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事,幼儿常常置身其外。根据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改革。在班级家长会召开之前,动员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家长会。我们是这样组织的:教师做好了多项准备工作之后,在召开班级家长会的前一周,在班级不断地向幼儿透露消息,让孩子把将要召开班级家长会的讯息传达给自己的父母,让家长为那天的家长会腾出时间。例如,计划在下周四召开班级家长会,那么教师可以在本周五告诉幼儿:“下星期四,我们班要开班级家长会了。到时,小朋友们要和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玩一个游戏。你画一幅画,在画面上不写自己的名字,不做任何标记。看看你的爸爸或者妈妈能不能从许多的图画中找到你的作品。”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觉得很新鲜,很有趣。自己不参加家长会,还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玩游戏、考家长。于是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父母,并且央求自己的父母一定要参加。有了家长会前的“小插曲”,家长都会很期待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当然,即使这样,也有个别家长会在家长会前“请假”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沟通了。
  活动中的互动――打破教师一言堂
  要让家长真正投入到家长会中,教师与家长互动很重要。以往的家长会,通常是教师一言堂。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家长会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就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在会议的主持过程中灵活地将问题抛给家长,调动家长积极地思维,尽可能地促进家长之间形成研讨的气氛。例如,根据大班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家长关心的几个幼小衔接小问题展开讨论。而在这一环节,由孩子正在读小学的侯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来组织,就更具说服力。我们在摆放座椅时,采取单图形式。让教师与家长随意入座,没有主持人和参与者之分,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另外,在活动中,侯老师为了更好地与家长互动,还时不时地以“知识竞猜”的形式来调动现场气氛,向家长渗透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与内容。
  家长会除了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家长本阶段最为关注的内容来开展,还应当为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导向,引导家长更多地来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与情感。例如,在大班班级家长会前,教师事先告诉幼儿。在本周四的家长会中。要和家长玩“猜画”的游戏。于是,教师组织幼儿绘画,并将幼儿的作品做上标记、分类进行分析。在会上,教师引导家长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发现自己孩子心中的小秘密。
  活动后的表彰――激发家长热情的催化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沟通方式,家长的参与态度都大不相同,有积极响应的,有被动无奈参加的,更有默然处之的。如何调动不同类型家长的积极性呢?让那些积极、主动的家长发挥辐射作用呢?我想,在家长会中设置表彰环节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表达对家长支持教育工作的感谢。那么,在表彰环节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家长呢?为此,教师抽取了2008级大(3)班的10位家长。通过访谈法,对表彰环节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倾听家长的想法。访谈围绕三个问题进行:①家长会中是否应该设置表彰环节。对个别家长给与表彰?②表彰工作由谁来组织最为合适?③判定的标准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通过访谈,10位家长都较为一致地认为设置表彰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表彰由带班的三位老师组织最为合适。评判标准要根据不同家长的不同情况设置。
  于是,我们根据家长对幼儿园配合工作投入的状态,将家长分为三种:主动型家长、被动型家长以及忽略型家长。主动型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主动与老师沟通、探讨,能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这类型的家长是家园共育中理想的伙伴,教师要以足够的热情来回应家长,给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保温”。被动型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关心孩子教育,但又无暇顾及。这类型的家长,教师在沟通时要讲求实效性,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教育孩子的诚意,赢得更多的支持与配合。忽略型家长不仅不能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漠不关心。这类型的家长,需要教师多给一些孩子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以鼓励为主,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家长。我们在家长会中给主动型家长颁发“热心家长奖”,授予被动型、忽略型家长“进步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