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爱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中介,追求走向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作为与新课程同呼吸共命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性与起步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氛围中去阅读。在教学中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意境,能激发学生,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及乐趣。”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以期待增强学生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教学完三年级上册教材《赵州桥》,教师可安排“收集中华传统文化展示”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再和同学们商量商量,还可以收集那些资料,并讨论打算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
  三、在阅读过程中设疑解难
  在学习中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的或不懂的地方,随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疑问促使他们开始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写景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及喜爱之情,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认真地钻研,细细地品味。“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读到这儿,教师问到“抽出”是什么意思?可以解释为“长出”。老师可以接着问:换成“长出”行吗?底下有的学生会说行,有的学生说不行。面对学生不一致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或前后座之间互相讨论。讨论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不行,不能用“长出”,“长出”一般都是自然慢慢的生长,而“抽出”却能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树木迅速成长,他的解释迎得了大家的赞同。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学生提问,讨论,比较“抽出”和“长出”一词,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享受理解后的快乐,学生们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发现”,学习、掌握。质疑问难有效地触发了学生求知欲,动员了他的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内部诱因,他们在探索中尝到了好处,就这样一天天地聪明起来了。
  四、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低中年级学生只对动感强的事物或事情过程中动感强的感受兴趣,注意的过程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而,教师在语言表达和积累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例如学生反复读课文后,提问学生觉得哪一段或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总结,再让学生品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形成一定的语言审美观。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地描绘事物,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词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学生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读、多记忆等方法进行积累。同时,学到好的词、句、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好”在哪里,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