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结合教学的体验,生活的积累,从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角度,谈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一、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注重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关键词:丰富发展亲历感悟充实拓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它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随着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了解社会以及品德的形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实现学生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学会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育:
  一、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体验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和学校纪律。通过“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来实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在游戏中寻找规则,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没有规则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规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然后通过”找找生活中的规则”的活动,让学生边看边找其中的规则和违规行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任何地方规则都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保证,我们每个人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因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做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离不开规则,我们教师必须针对儿童的特点,侧重从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教育的立足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需求。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亲历过程、观察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我的家人与伙伴》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爱家里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家人的关爱,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家人的情感。
  2、展示现象,体验感悟。
  课堂上把儿童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用语言讲述生活,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活动,我注意利用教育活动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和提高,逐步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学完《我为家人添欢乐》后,结合“三•八”节临近的时机,开展系列活动:给妈妈的祝福、我跟妈妈学做事、让妈妈露微笑……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学、做做、帮帮,基本上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爸爸妈妈做不过来的事情帮着做。并通过联系卡在家里坚持为家人添欢乐,并进行及时反馈及时评价、鼓励。人人都在发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课,小学生初步知道了我是个小学生,要孝敬父母长辈的道理。教师也感到在师生、生生情感碰撞中无需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学生在自然体验中悟出了道理,行为在生活中得到了规范。
  三、注重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本课程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教学《找秋天》一课,在设计活动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植物、动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让儿童在各种具有典型秋天特征的场景中,通过各种感官寻找秋天的活动,将儿童的活动引向生活,让他们观察秋天是自己生活的周围植物、动物以及天气等的变化,感受发现的过程,体验和发现快乐。篇首一个孩子正在思考“在哪里能找到秋天呢?”即引导了学生的活动。又通过小兔贝贝的提示,让同学们进一步交流寻找秋天的结果。大自然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通过让学生观察了解秋天明显的季节特征,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教学中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创设条件向社会延伸,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