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东

  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对于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校教育时期是人阅读习惯、能力、阅读兴趣形成最关键的时候。”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无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品质诸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人。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走进阅读。的大门,教师首先就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生成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健全自己的人格。
  一、带着积累走进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由于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与知识积累去解读文本、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不同的学生常常因为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因为其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对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多地创造各种条件缩小学生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生活之间认知上的差距,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前,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台湾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台湾近代抗击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统一的史实,了解台湾现代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有了这样的阅读准备,学生在解读《乡愁》时对诗人写作的背景就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再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演示漂泊台湾的游子隔海眺望大陆的情景,让学生谈谈同家人短暂分别时的经历与感受。这样,就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沟通了联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二、带着个性走进文本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彰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由于成长环境和个性的差异,学生往往有自己阅读的习惯、爱好与方式、方法: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则喜欢低吟浅咏;有的喜欢精嚼慢读,有的则喜欢一目十行;有的喜欢在晨曦中结伴读书,有的则喜欢在夜幕下挑灯品读;有的喜欢读抒情类散文,有的却喜欢读探险类小说,还有的则喜欢读传记类书籍。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价值的引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益。例如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既要提倡广读博收,天文、地理、史志、文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多地有所涉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又要提倡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和优秀报刊,用先进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做到精读与粗读、深读与浅读、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阅读目的的确定上,应避免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与享受;防止陷入为应试而读书的误区。
  三、带藉思想走进文本
  阅读的最大价值,就是从个性化的解读中实现创造性的发现,并创生出新的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为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以程式化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想的错误做法,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在解读中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感悟和体验。首先,要带着问题去解读.尝试着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在解读文本前,应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怎么读、通过阅读解决哪些问题,使每一次阅读都有一定的目标。其次,要带着思想去解读,不人云亦云,力求从每一次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教师对学生阅读中的新发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解答,不是轻易以自己的理解来否定学生的体验,而是以欣赏的目光发现学生解读中的“亮点”,以接纳的态度吸收学生合理的意见,以商榷的语气和学生交换自己的观点。阅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不断消化问题、不断汲取新知的过程。一个善于阅读的学生,也是一个善于把书读“薄”、读“厚”的学生:读“薄”,就是把原来的困惑、疑难逐步消除,对文本的理解更全面;读“厚”,就是从解读中发现了新的观点、新的问题.对文本意义的挖掘更深刻。因此,只有带着思想走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挖掘出新的内涵与价值,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新的高度。也只有不断地培养出这样的富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我们的教师才能从学生的成长获得最大的教育幸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