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气息;认知;教学
  
  一、观察身边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他们必定会兴趣大增,既而学习数学。例如,在教“我们的校园”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数、边谈话;让学生自主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校园外,数一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结合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二、再现熟悉生活背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因此,教师要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教“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教《认识人民币》,一开始我用小朋友经常存钱的储蓄罐引入并提问:“看到储蓄罐你会想到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之后,让学生猜猜买这个储蓄罐需要多少钱?由此引到人民币的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把儿童生活中的事物和数学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或用过哪些人民币?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钱?力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生活有趣,数学真有趣。
  
  三、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探索1元=10角小面额之间的关系,我创设了“好又多”超市这个学生经常去的场所,那里的“存包箱”需要投1元硬币。教学时我先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小朋友去过好又多超市吗?吴老师明天准备去“好又多”超市购物,这里存包需要1元硬币,可吴老师没有1元硬币,我只有许多1角硬币,谁能帮帮老师吗?给老师换一下硬币。”然后让学生用1元硬币换1角的硬币, 让学生思考:1元硬币可以换几个1角硬币?再如,在实践活动中,我还出示了一道关于“乘车投币”的题目:公共汽车的票价是1元5角,可以怎样投币?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同桌想出的方法多?通过学生活动,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作用。例如,在学完“比较”这一内容后,让学生找与其同岁的人,比自己高的人,比自己轻的人等,培养学生调查、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又如在举行秋游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充分地去寻找生活当中地数学问题,并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有用的。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简介:戴正洁,现任于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第一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