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的课程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让我们的数学成绩并不是那么的让人乐观。那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此的一些看法:
1、存在的问题
1.1 老师方面。
1.1.1 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动,学生看,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硬性输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导致数学成绩很难提高。
1.1.2 部分老师搞题海战术。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的心理。
1.1.3 对数学后进生的态度。很多老师对数学后进生有的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有的不知从哪个方向人手,用哪种方法,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样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成了一句空话。
1.1.4 部分老师上课前没有真正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一个前奏,是能不能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没有备好课的原因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
1.2 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是“计算”和“证明”,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做练习,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意识不强。
1.2.2 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前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忽视了这个环节
1.2.3 自学能力差。许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看过教材后找不出问题的重难点,说不清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并且也提不出问题。
1.2.4 学习数学的主动方面。对于练习中不会做的题或作业中做错的题,好多学生很少问,觉得老师都会讲,所以不用问。甚至,对于老师不布置的题目不主动去做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布置。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的自学或思考讨论时,很多学生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
1.2.5 学习数学的方法。一些同学用在数学方面的时间比其他科目多,但成效不大,成绩仍然不理想,数学学习成为一件“费时难讨好的工作”。其关键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1.2.6 成绩的两极分化。一般情况下,学生到了八年级成绩会明显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优生积极参与,后进生往往无动于衷。
2、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要想大面积的提高数学的成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开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变了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局面,真正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供了机会。在预习前,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2.1.1 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1.2 初步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模糊点。
2.1.3 尝试着做一做随堂练习和课后习题。
通过预习,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2 结合学生特点,认真钻研教材,精通教材。教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每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入乎其内,在乎其中,出乎其外”从而把握中心,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要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课时居高临下,应付自如。
2.3 分层设计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的心理。因此,对练习作业教师要精心选编合理布置,不能过度搞题海战术。
分层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也有利于“冒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有所获、尽力发展,对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较高层次习题,教师要准备些铺垫性的小题,以便在学生思维上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搭上一级“阶梯”学生就会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中顺利的解出所求的问题。
2.4 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这样的活动,使全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由于班级中优生、中游生、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差异,在教学中难以兼顾,满足了优生又无法顾及后进生,只抓后进生又满足不了优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开展了上述活动,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具体的做法如下:
2.4.1 对优生进行竞赛辅导,同时精选一部分“多思多变”的题目,进行题组训练,做到讲一例,练一类,带一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4.2 对中游生开展某个专题的讲座和讨论,使他们的知识上的模糊点不断减少,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2.4.3 对后进生进行有目的的辅导。长期以来,如何转化数学后进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数学教师,有时确实令人束手无策,不知从哪个方向人手,用哪种方法,以至于最后无奈放弃。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呢?知识的缺陷是后进生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在辅导时的方法如下:
2.4.3.1 所选的题目起点要低,阶梯要小。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所补知识阶梯要小,知识点要细,提倡“细嚼慢咽”,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4.3.2 内容要精,重在基础。对数学落后的学生知识的补习,不同于对一般的学生的系统复习,关键要找准他们学习上的具体困难。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在补习时,应紧扣教材,着重于基础,抓常见问题、重点问题和易错问题。
2.4.3.3 练习要勤,适当复习。根据后进生“一放即忘,一做就错”的弱点,在他们基本掌握新知识后,仍需要不断的总结和练习,尤其是重点内容,需要再重复时注意要讲究点方法,要有点新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4 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适当降低要求与作业的难度,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瞬间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通过开展“满足优生,促进中游生,带动后进生”的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5 及时回收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这节课这个知识点讲解的是否明白,分析的是否透彻,是否有漏洞,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如何等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及时回收教学后的效果,以便查漏补缺和调节教学。回收的方法很多,如课堂提问、举行一个小测验或进行某个专题的训练。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还采取了把测验“化整为零”的措施,也就是尽量少进行大型测试,可不定时的组织三五人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测试一至两道题目,从而达到回收教学信息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学生能够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能够及时的掌握,同时也使教师能够从回收的信息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调节教学,以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做题。预习时找疑难,听课时抓关键,重要题目变式练。”这句话反映了数学教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只要是你做到这一点,学好数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