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玉秀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命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呢?
一、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师应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还有日常生活话题等。
二、倡导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它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它还倡导跨领域学习,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相配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探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类似于当前中学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探究性学习一般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应用(迁移问题)”的基本流程。
四、加强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性学习最大的益处是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既增强学习知识的直接经验,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能力。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学习辨别是非曲直。
五、重视体验与感悟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代替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六、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我们之所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面,是因为以往教学往往对工具性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和学生发展的缺陷。因此,在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应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从而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学的真正春天!
(责编 陈剑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