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高考两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攻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小燕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最重要的渠道,也是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极其有效的手段,那么阅读理解能力的好与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本人连续四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来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现状堪忧。如没有阅读计划,不做阅读笔记,存在猎奇求速的心理;阅读方法不当,在阅读中得不到成就感,其中没有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最大的障碍,这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见提高,反而出现下降。为此本人结合江苏省高考两类文学类文本――散文和小说文本,尝试找出攻破阅读理解难关的钥匙。作为文学类文本,无论散文还是小说,理解文章精神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更在于丰富学生日益贫乏的心灵家园。
   一、散文攻略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万变不离其宗,“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因此,把握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要通过“形散”。作者的思路看似天马行空,任意为之,但是为了与“神”呼应,“形散”一般符合作者由浅入深的思路。因此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归纳出以下几个步骤来挖掘散文的主题。
   1.扣住文题,把握对象
   题目通常是文章内容的“眼睛”,应扣住题目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这次我们学校高三摸底测试选择了一篇莫景春的《被春天染红的小溪》,从题目,我们就能很容易把握出文章的主体对象是“小溪”,而小溪前的定语提示了小溪的独特性,也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小溪为何“被春天染红”?“春天”是什么?因此,题目就成了学生从文章中找寻答案的突破口。“被春天染红”突出小溪的变化,而“春天”其实是一片桃花源,以此表现落后家乡的变化和桃花源给家乡未来带来的希望的主题。
   2.利用情感,诱发共鸣
   散文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再以“趣”激“情”来观照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铺路石”。
   3.捕捉辐射点,勾连思路
   散文中常常暗藏一些辐射点。它们统领全文,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暗含其中,具有牵连文本作用。把握住这些辐射点,就能以点带线,把课文的文字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从而厘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如2009年《上善若水》一共十节,每段的辐射点分别是:“都江堰――上善是最高的善――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原始――流水孕育的文化――我被至清的水融化――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久违的幸福”。由十个辐射点,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由浅入深的思路: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4.重锤文末,突破主题
   高考所选散文,在结尾处往往有大深意,引导学生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如2007年《麦天》文末:“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文句虽短,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借“麦天”这一特殊时节来表现主题。“忙碌”体现火热的劳动生活;“喜悦”代表丰收的喜悦;“有滋有味”表现乡土民风的朴实、淳厚、和谐。主题通过文末便得以很好的彰显。“文本”解读很重要,但“生本”学习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努力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解读思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二、小说攻略
   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环境、人物、情节共同服务于主题,解读小说的主题当然离不开此三要素。小说的“神”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
   1.读环境的与众不同,了解主题的辐射面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主要起到渲染感情基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人物心境等作用。因此把握好小说的背景如同把握好排兵布阵前的天时地利。如2010年《溜索》第二段描写了闷雷、万丈绝壁、峡谷的险峻等自然环境,与一般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差:极端艰险,以此展现主题的范围在于人与自然。
   2.读故事情节的高潮,把握主题的落实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中高潮部分是一篇小说的精华,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片段,往往也是主题的藏身之所。如2008年《侯银匠》,情节围绕“侯菊出嫁”展开,高潮部分应是“侯菊巧手改花轿,出嫁后花轿就没有回去”,由此“侯菊的精明能干和侯银匠的无私父爱”的主题得以落实。
   3.读主要人物的自身变化,判断主题的涵盖点
   主要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所在,可以通过对主要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或间接描写把握人物。重点抓住一个“变”字,考察人物发展变化以及外在和内在的原因,进而判断主题具体涉及哪几个方面。如2009年南师附中卷中《大师的由来》,主要人物是画家杜什,人物原先靠才华、苦功真诚、为人正派作画,但作品不被看好;在朋友一步步的游说下,革新画法,故弄玄虚而一举成名;最终假戏真做,随波逐流。三种不同的状态体现了主题从个人到社会现象的涵盖点。
   4.读不同人物的行为对比,把握主题的褒贬态度
   恩格斯说:“把各个人物用再加工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小说中总是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我们都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两大类。真善美与假恶丑放在一起,高尚的愈高尚,卑劣的愈卑劣,作者的爱憎感情与褒贬态度就会得到更突出的强调。如2011年《这是你战争》涉及很多人,正面形象孟老师、工学院三年级学生、澹台玮,反面形象蒋姓学生。通过他们对待“征调”不同的举动,表现了对爱国热情的肯定和对冷酷的自利主义的抨击的主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只能起“例子和抛砖引玉”作用,把文本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去亲近作品,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发展。这大概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任重道远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2263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