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机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莹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缺失的客观现状,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道德诚信教育,强化道德情感教育,完善社会行为教育,构建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构想,以期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方法。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64-03
  
  “90后”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没有物资匮乏时代的贫苦经历,他们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心的一代”。在许多人眼中,“90后”这一代人似乎是一个矛盾体。从主流看,奥运会、世博会上那彬彬有礼的志愿者,在抗震救灾的现场那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让人们看到了责任和希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既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的发展壮大取决于这一代大学生的现状。如何培育“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的解释是:①分内应作的事:尽责;②没有做好分内应作的事,因而应承担的果实:追究责任。[1]学者罗伯特认为:“我们对家人、朋友、客户、同事等都负有特殊责任,这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之一。”[2]社会责任感则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的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分为群体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社会责任感。个人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3]“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注重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淡化
  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合肥工业大学刘飞对安徽几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的结果显示,84%的学生选择现在努力学习时为了“自己将来生活得更好”;南华大学苏玲的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而对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则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注重自我实现,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追求;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利益。过分凸显自我,使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淡化和疏远了社会责任。
  2.注重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淡漠
  部分学生的价值目标层次低,缺乏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首要考虑的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对自己的家人只索取、不奉献,更有许多“90后”大学生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唯钱独尊”,为了钱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3.自我意识凸显,社会意识淡漠
  一些学生只讲功利,不讲道义。他们权利意识强、义务责任感弱,只注重“社会为我提供了什么”,轻视“我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一些学生认为奉献精神已经过时,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经济人”。许多“90后”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超过现实沟通能力。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明显弱化,使得有些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制教育淡漠。出现了不能尊老爱幼、过早性行为等偏差行为乃至严重错误,甚至伴有违法犯罪现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分析
  1.社会转型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都在快速进步。但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也折射出社会对个人素质、个体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个人本位的片面追求,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逆反心理,造成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传播,导致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低、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责任感萎缩和疏离。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环境是教育环境的一部分,长辈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了所有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办到的事情,而让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于不承担责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因此,百名送读家长露宿清华校园的悲惨场面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灌输,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需求,不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很少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4.大学生个性发展缺失
  在上大学前,大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没有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变,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而言是相对陌生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能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面对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而自然不能形成应有的责任感。
  三、构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1.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一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为自己负责任;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要使他们懂得爱是双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双向的,在他人为你付出的同时,要懂得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付出。
  学校的育人意识、校园文明程度等因素都在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校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青年学生,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为此做出努力。要倡导明确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观,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营造人人崇尚美德,人人讲求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创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广大青年学生感到身处的社会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要着重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只有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认真自觉地去完成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并敢于向不负责任的行为作斗争。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创新道德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改变传统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法陈旧的缺点,联系“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他们在接受道德诚信教育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道德诚信评价体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和激励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让大学生在明确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的同时,追求道德理想,倡导崇高的道德风尚。以课堂教育为载体,将道德诚信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大学生在道德诚信意识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必然促使其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4.强化道德情感教育
  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情感,情感的渗透是心灵之间的呼唤、感应和碰撞。学校要以真诚、深厚的情感去关爱学生,真正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只有热爱祖国、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人才有强烈的责任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既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又要回报祖国的培育之情。大学生的感恩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方面,更多地要体现在对家庭、对祖国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方面,并使这重责任感转化为自强不息、掌握本领的学习动力。
  5.完善社会行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是一种公益行为,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可以激发他们的公共意识和参与精神,深化他们对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觉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实践应立足学院特色和学生专业实际,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身价值,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个体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赢。
  开展社会调研有利于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和责任精神。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激发他们志愿服务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利他精神,把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相结合,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连贯性、传承性和可持续性。以服务性、教育性、公益性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机制,扭转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现实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当代大学生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符合社会的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正确的行为方式,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自觉自愿地在实践中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澳)罗伯特・E.古丁Robert E.goodin(李茂森译).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反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唐渊.责任决定一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毕蕾.浅谈“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7]戚艳萍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