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滕学安

  写文章就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但大部分学生对锻炼写作能力不感兴趣,还认为写作文是一种痛苦和负担。
  对于作文学生感到最痛苦的就是没米下锅,无话可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遭到否定和嘲笑,最渴求的就是得到鼓励和赞许。作为语文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变痛苦为快乐。
  一、让学生在赏析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赏析,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喜爱上语言文字,进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体会到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要引领学生鉴赏名篇美文。模仿乃写作之始也,学生没有兴趣写作文,主要是觉得无从下笔,不会写,写作方法掌握得不多。而名篇美文却能够展现丰富的写作技法和深邃的思想,经常鉴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读得多了,积累的知识和方法也会丰富起来,学生写作文时有法可依,对写作文不再感到害怕,慢慢也会产生要写的欲望。教师在指导鉴赏时,要注重对范文所用的写作技法的分析,不要过多的分析内容,要有的放矢。
  二、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按理说,学生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会急得抓耳挠腮找不到内容可写,或三言两语就交代完了呢?因为他们大多不曾用心去感受,没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触觉敏锐的有心人,能够捕捉住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观察,有意识地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你都看准确了吗?理解透彻了吗?
  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差别。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善于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准会少了愁眉苦脸,多了奋笔疾书。
  三、让学生在鼓励中树立自信
  尼・德・列维托夫曾提醒教师,在教育中要“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的各种表现上。”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他的话稍加改动: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进步并正在进步,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点之上。
  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批细改的作文本到了学生手中并不受重视。看过作文本后,写得好的同学依旧写出好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写作能力不见提高,有的还越写越糟。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批改不顺应学生的心理。因为教师在作文本上修修改改,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列数这不好、那不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的确是在真心帮助学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教师对他们的否定多于帮助,作文越来越高不可攀,自信心在削弱在丧失。
  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每篇习作,把它们当作自己费尽心思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改习作时变得慷慨大方,毫不悭吝对学生的表扬。对于写作水平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哪怕他们一篇习作中只有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在那词语下画上表示赞赏的圆圈。习作批改完后,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班里绘声绘色地宣读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或者将习作张贴于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借鉴。要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除了热爱,还是热爱。热爱学生,就应该了解和欣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教师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动力越大学生的写作欲望越强,来自心灵的东西也就越多越好。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教学的薄弱环节,不能有畏难情绪,要迎难而上,主动积极地想办法,提高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充电,掌握必需的技能,积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充分的指导。当然,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作文教学才会变得轻松自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