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雪岩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是教师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需要教师改变应试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真正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做好自己角色的转型定位。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就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平等博爱意识,充分信任尊重学生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一切为了考试”的观念,改变教育本身带有的功利性。如果师生都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那为了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乏同情心,以及自身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并且缺乏耐挫力,一旦遇上困难,就手足无措。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好知识,还应注重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从容地克服困难。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从而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促进其优势智能向其他领域迁移,使每个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
  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心胸豁达,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教育者首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加强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要摆正自我,不单向沟通。沟通应是双向的,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完备教师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二、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虽讲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照虎画猫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
  在素质教育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要先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的教学有序进行,而不是一片混乱,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善于挖掘学生优点,多用欣赏眼光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必须指出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不等同放任他的缺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素质教育大背境下,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注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学,这就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如何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充分利用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当教师走进教室的刹那,教师的神态、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当教师走进教室,无论在此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以微笑、轻松的姿态走进教室。首先从形象上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许会让已经上了几节课而有些厌倦和疲惫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
  二是变教为导,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变教为导,意在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现代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只是从教师口中得到的答案,而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调动和驾驭课堂上。调动和驾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调动学生和驾驭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向,应该是师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
  三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以往单纯的言语交流相比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以一种很直观的方式来展示人们在头脑中的想象,而且通过音响与视觉的和谐搭配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用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并且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的结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但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以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改善重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收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提倡科研教改。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的文本,联系实际尽可能地把学生生活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科间综合拓展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树立自主参与教学的课堂观。
  总之,素质教育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严峻挑战。唯有反思才能正视现实,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承担起教师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