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志彩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如同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它能让苦、累变成快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在这个互动活动中,师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知识、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感受,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共享的一段人生体验,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本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只有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一、重视导语,铸就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要重视导语。精彩的开场白和导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中;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精设导语,能为课堂铸就良好开端。
设计导语时可以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如引用诗歌谚语、经典故事、笑话、歌曲、名人名言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在平时应多注意、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搜集生活中蕴藏着政治观点的语言、事例等,使设计出的导语紧贴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灵,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打下基础。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由此可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又从疑问开始,而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时代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参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感到疑惑并产生探索欲望,唤醒学生思维的能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自然就能充满活力、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还可以用艺术作品来创设问题情境。艺术作品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等具有形象性、典型性等特点,运用艺术作品能够渲染气氛,突出课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发现、提出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善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陶行知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问要适时,要因人而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如吸引差生积极参与,启发优等生进一步思考等)。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体现语言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知识
语言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语言提出疑问、反馈问题。语言是一门艺术,如能使语言达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孩窃窃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定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体现语言美,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水平,了解学生特点,注意语速、语调等与所讲内容完美搭配。在讲课时,教师的语速忌过快或过慢。因为过快不利于学生消化与吸收知识,易导致学生高度紧张,产生急躁情绪;过慢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教师的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感,这样才富有吸引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