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朝军

  一、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农事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一例说明。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KFC、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方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节日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