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指导 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勇
虽然新课改实施这么长时间,但是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不放心,所以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其间虽有一部分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做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小学六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指导学生阅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语,激趣引读
读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所以,设计阅读导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设计一个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与探究的欲望。因为小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非常好奇,总想努力找到答案,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设计指引学生阅读的导语。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他终于登上一艘探险之船,在探险过程中,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呢?”学生被这一系列的导语激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纷纷争阅《鲁滨逊漂流记》,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喜欢上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了课文内容。
所以,巧设导语,可以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正当孩子们沉浸在老师的导语之中,教师戛然收声,让学生欲知后事,自读原文,此时学生会兴趣横生,积极投入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陆志平老师提出:“应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们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宝贵青春耗费在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练习上。”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不同,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也不能一样,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所以,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提出阅读要求,不能拔高或降低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过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阅读要求过浅却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心理。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主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读”的策略,低年级时指导他们阅读只要求能够读懂一句话,并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中年级时我提出的要求就要比低年级高一些,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话联系起来读懂每一段话,理解整篇文章。这一阶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来阅读。那么到了高年级,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逐步形成,我们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写读书笔记,自己理解篇章,自己感悟文章中的思想。这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慢慢提高,语文素养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提升。
三、明确角色,精讲多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给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在整堂教学活动中,讲读课文尽量做到精讲多读,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作适当的点拨。而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自由读,让他们自己读出情感,读出中心。阅读课文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读得也快乐。
总之,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就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有思考,让学生体味学习生活中的乐趣。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让他们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精神。阅读指导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形成学生积级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