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启兵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质,让学生“动”起来,是学生学习中的必须步骤,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从事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意识、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精神状态入手来培养。而这一切的培养都是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研究的。
一、什么是兴趣,它对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
兴趣是人对事物认识的特殊倾向,是参加各个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教育专家诊断:“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学而不厌的地步。”由此可见,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动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学没有趣味性,往往事倍功半,语文教学有趣味性则往往事半功倍,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这堂语文课教学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课堂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准。
二、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何处――来自教材,来自教师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课文都含有趣味性,同一种体裁的课文又有各自的特点,教材中的许多幽默因素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摆渡》《伤仲永》等故事都富有喜剧性滑稽可笑,再如《孔乙己》,作者在描绘、议论抒情的笔调中赋予“幽默”。有的通篇都含有幽默味,如《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通过教师诱导深刻领会教材本身的幽默感来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
三、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语言生动,创设情境。
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主持人,因此语言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可运用不同句式,语调的高低缓急,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使之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并进入情境之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把握特点循循善诱。
一篇课文的知识容量是很大的,为了使学生掌握要领,把握好课文的特点,突出其重点,是教师设计教案的中心环节。精心设计导语,营造最佳学习氛围,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例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都会想到那明媚的春光,和煦的春风,茵茵的绿地,绵绵细雨,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景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以慧眼探春,用彩笔绘春,写下千古传颂的优美诗篇。杜甫有一首绝句是绘春的,同学们还记得吗?”接着同学们情绪高涨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接着我又问:“除此之外,你们还记得哪些诗人有关绘春的诗句,请朗诵出来。”于是课堂活跃,同学们纷纷说出王安石、李白等诗人的诗句,从而使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调动了学生的情趣。此后,因势利导进行启发:“春天是美好的,你们对春天的感悟是怎样的?是否与朱自清的感悟相同,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随着作者一起感受春天的气息,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段导语既使学生温习新学的诗句,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学生学得主动,因此说精心设计导语,把握特点,循循善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训练说话,促其思维。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设计有趣的话题,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学生自己设计有趣的话题,讲给大家听,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一吐为快,并根据作品设计话题吸引学生,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便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复述课文内容,使学生兴趣倍增。
(四)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收效甚微。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以往课堂上师生乏腻现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效果,如:利用幻灯片激趣。根据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用戏剧形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童话时,将其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老师只在背后策划指导,这种做法很快就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哪怕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学生们主动,收到效果也好。
(五)内外结合,善其所长。
学生语文知识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课外,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移至课外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既喜欢听也容易接受,同时可利用课外时间,拓宽知识等,激发学生的情趣,如,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组织文学社团,组织学生开展课余剪板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好语文贵在有兴趣,以趣促学,相得益彰,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进入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进而学好民族语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