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评之有方”才能“改之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其红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文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还应努力在“评议”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
  一、示范评讲,明方向
  我们语文老师教写字、朗读时,是“下水”的,而到教作文时,便只在岸上当“教练”,不下水,哪知水的深浅呢?学生修改习作前,我经常将自己“下水”示范的文章让学生评价,对照习作要求,寻找欣赏点,挑刺点,迫使学生在本次习作修改中重新进入原先的写作过程,思考当时的困惑,此时“下水文”中观察事物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遣词造句的精彩,小到标点的使用,大到选材谋篇布局的体会,以及自己在文中体验的情感、态度等都能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给学生的习作修改以宏观的方向性指导。
  但是讲评时间有限,要想通过一次讲评解决学生习作中的全部问题不大可能。必须根据习作的目的要求,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作为讲评的内容,这样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如,在《写一个你认识的同龄人》这篇习作时,我以“如何抓住同龄人的特点,并围绕特点选择一两件事”进行讲评,重点解决学生作文中选材的单薄和俗套,学会如何选择生动而又别具一格的材料。
  在展示“下水文”时,隐藏作文中真实的姓名,没等第一件事读完,大家就异口同声地说是某某学生,学生领悟到这就是抓住了特点,有个性。学生在寻找欣赏点时,有的欣赏老师围绕特点所选的事例很典型;有的欣赏具体生动、充满情趣的事例描写……听完他们的赏析,我又相机指导:“只有那些准确、鲜明地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才能选用,要想使文章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得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具体写。”
  这样,学生在“下水文”的赏析、评议中进一步明确了修改的方向,真是“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下水文”引路正顺应了小学生模仿这一心理需要。
  二、亮点评讲,激兴趣
  评价学生的习作,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评定等第的优劣上,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修改习作前享受自己习作带来的乐趣。习作选材新颖,构思精巧的可得优加四颗星,只要尽力认真的也可以得优,比以前进步的同样可得优。只要文中有“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标点,或写下评语加以褒扬,或用期待的眼神、鼓励的微笑去激发孩子不断习作的欲望,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更认真、更用功、更有兴趣地根据老师的点拨去修改自己的习作,进入一种积极的习作状态。另外,让学生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不仅寻找教师“下水文”的欣赏点,还让其寻找伙伴文中的“闪光点”,让孩子互相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点亮修改习作的火花,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
  在《写一个你认识的同龄人》习作训练评议课上,学生纷纷用自己会发现的眼睛,找出了伙伴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有的说:“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真棒!”有的说:“文章开头语言幽默,引人入胜。”有的说:“文中人物动作描写详细,突出某某学生爱笑的特点。”
  三、比较评改,悟方法
  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所以写作后的评议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多比较。从大处着手,注重思路、条理和想象,从整体到细节,紧紧围绕习作要求,抓住重点、典型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领悟修改的方法。
  如,学生在修改《写一个你认识的同龄人》这篇习作前,我针对如何将事情写具体,选择习作中类似的片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对照要求,分析好在何处,不足在何处,为什么。通过比较,品味出优秀片段遣词造句的优美与准确,感悟出另一片段的相对平淡,在比较中悟出方法,再帮助写得平淡的同学写具体,学生在评议中多渠道地得到反馈,习作修改后明显有了进步。
  这样通过比较既纠正了学生习作是老师一个人看的错误认识,改变了习作评议是老师一人唱戏的局面,又培养了孩子细心倾听、用心思考、比较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在互评、自评、取长补短中,孩子们学会了增、删、调、换等修改习作的方法,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
  四、合作评改,促互动
  叶老也说过:修改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事,学生在评议中明确了修改方向,掌握了修改方法,动手修改已是水到渠成。此时将学生有代表性地(好中差)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项:生一,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生二,修改病句;生三,画出妙词佳句,写上旁批;生四,写上百字总批。每人每次承担不同任务,逐本阅读,根据《写一个你认识的同龄人》的习作要求认真批改,写出批语。四人都批完后,再集体统一给出修改意见,反馈到小作者手中,请其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结合自己的意愿,修改整理、誊抄清楚,写上被修改的体会,让老师复批。
  在互批互改中不仅加深了本次习作的整体认识,而且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学、互补,提高了习作水平,让习作评改真正收到了实效。
  可见,评议只是手段,以评议促进修改才是目的,只有“评议有方”才能“修改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