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的“人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坤

  语文不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的人文性呢?
  语文课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不是从字典词源里找到的字词和词汇。因此,我们学习课文不可能是单单阅读一个个文字符号,就字论字地解释词义,而且还要领会文字表达的感情和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因此,学习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还要用美好的语言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深刻的哲思启发学生。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所祭者为自幼亲如手足,竟至生离死别的十二郎,作者念及十二郎年少遽死,自己求禄远离,不能送终,甚至不知他死亡的确切日期,故一片惨痛之情自肺腑流出,泪随墨挥,楚楚动人。感情又极往复变化之致:时而悼十二郎,时而自悼;时而疑,时而信;时而痛呼长号,时而凄咽絮语。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悟,理解,领会这真情,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篇章结构的分析。
  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务必立足于课文本身,通过课文学习自然进行,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融合在一起。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课文不作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总喜欢借题发挥,尽管激情澎湃,议论深刻,富有感染力,但课堂道德说教有余而语文味不足,已不是语文课了。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一种极端,也是对人文教育的一种误解。
  语文的人文性还表现在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课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是教材,而且是活教材,都会影响学生。有位教师在讲《荷塘月色》时,导入十分动情,他说:“我一直崇拜着一个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朗朗清气。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荷塘月色》,走进先生的心灵。”他不是背台词,而是用心去说,上课一开始便鲜明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作者溢于言外的崇敬之情。整整一节课,每次提到作者时,这位教师都是用“朱先生”或者“先生”,且说的时候饱含深情。教师对课文作者所怀有的敬仰之情本身就是很真很美的情感,这鲜活的美好的情感也必然会感染学生。这样的教师也会被学生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有些教师告诉给学生的思想十分深刻,令人警醒,而自己却缺乏对这种思想的敬畏;给学生说那些文字表达的情感十分感人,而自己却一脸漠然。教师本身不敬畏,不感动,又怎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敬畏和感动呢?
  因此说,实践语文课的人文性,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情感、深的哲思,还要注意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9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