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育红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强调知识探究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客观上已经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核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恰当选择探究素材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科学探究教学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初学物理的时候,我们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对于声现象并不陌生,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也比较简单、操作也很方便。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研究声现象,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体会研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并交流所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性方法。
再比如《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以往旧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再由教师来讲解大气压强的数值以及测定方法。而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激发起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课本的安排,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样来设计大气压强的教学,可以先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观察现象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把课下观察到的现象、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实验的相关数据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这样,从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也感受到了四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强的事实;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看,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就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来看,通过参与观察、实验、调查,以及交流合作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新课的引入,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上来看,都是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
另外,关于大气压强测定的实验教学这样设计:通过压强的定义式来提出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数据。首先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经历一个设计方案的过程,然后通过实验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如果在验证当中发现问题时,再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方案,这样经历一个设计新方案――进行验证――完善方案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再给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处理就会充分地利用教学当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1.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注重在每章、每节的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从学生较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水从衣服上跑掉了!”来认识汽化现象。
2.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了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和内容,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象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教师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在教学设计中充实必要的过程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越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越大。因此,“自主探究”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中,我创设了开放的物理情境,给出的实验器材有:平面镜、玻璃板、蜡烛(两支)、白纸、复写纸、直角三角板、刻度尺、火柴。上课时,我将实验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有的学生用平面镜做实验,找不到像的位置,产生了困惑,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同学用钩码做实验,有了创新的快乐,有的同学没有直角三角板,玻璃板与桌面没垂直,导致像的大小测不准确,还有的同学用了复写纸使位置记录更容易。而我则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从不同角度地探究出了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