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思考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penetrati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practice or consideration
  Wu Bingya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basic task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but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of polit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normal growing of students and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of education for them. What’s more, it is each education worker’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he essay attempts to instill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health to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us help students guard against psychological diseases, form healthy psychology and wholesome characters.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will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t plays a vital part in raising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PracticeConsideration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高中政治教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使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知、情、信、意、行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青少年一代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质是育人。[1]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实际上,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新课程的追求。
  1.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政治课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换言之,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一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高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真正长久高效地学习。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内在要求。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多动心理。2006届高三(17)班的胡元灼同学,是一位对班工作热情很高的同学,经常积极主动为班作好事,也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他有些坏毛病也同时让科任老师很头痛,例如,他在课室里坐不住,总是和同桌讲话,自习课时也控制不住离开自己座位到处走动和讲话,从而影响了班级纪律和他人的学习。他也不能专注学习,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他也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如在老师讲课时会突然喊叫,打断老师上课思维,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效率。
  对这种具有多动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讲意识作用时,要强调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多动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班规规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
  2.2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学生克服骄傲心理。2005届高三(3)班的谭艳芳同学,高一到高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进入高三后,有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看不起别人,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的表现。
  针对这种骄傲心理,教师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该学生克服骄傲心理。在讲解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时,强调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让学生明白人的发展进步也是无穷的,骄傲是学习进步的障碍。世界上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勤奋努力之外,还因为他们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英国经典物理学家牛顿就认为,他的一切成就都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离开了巨人的肩膀,牛顿也就不是今天的牛顿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要努力提高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同时,还要强调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由于妄自尊大,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俗语讲得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吾生有涯,吾知亦无涯”。如果一个人妄自尊大,过分沉溺于眼前的成绩,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导致失败。
  2.3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哲理,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2007届高三(11)班的梁考英同学,是一性格开朗,团结同学,十分尊敬老师的同学,但每到考试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常见的考试焦虑心理,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学习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和心情极度紧张。焦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障碍。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针对这种心理偏差,教师在讲解量变质变辨证关系的哲理时,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俗话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学生脚踏实地,克服焦急等情绪,认真备考,力争考出好成绩。
  2.4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抑郁心理。2008届高三(11)班的袁四妹同学,因身体不舒服(有甲亢),出现情绪消极、悲伤、自卑和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因而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这是在中学生中常见的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尤其在比赛、考试屡次失利及其它种种挫折的打击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经受住打击,从挫折中奋起;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能在挫折中一蹶不振、渐渐丧失斗志,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很少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价值,对自己否定和批评过多,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抑郁心理,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对于这种心理,教师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强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使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自信心。哲人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每个人的潜力、发展方向不一样,社会需要各类型的人才,有些人善于读书,在科学上能取得巨大成就;有些人则适合于在音乐、美术、表演上发展,在艺术殿堂一展才华;还有些人擅于实际操作,可能成为高级工程师,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使自己由微小的沙粒变为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2.5运用人生价值观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攀比心理。2007届高三(16)班是一个关系户班,主要由一些老板和当官的小孩组成的班级。他们的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零用钱也较多。开学不久该班有部分学生以穿名牌时装、名牌鞋为荣,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致使其他同学不顾家庭条件也跟着盲目攀比。攀比心理如用在学习上倒是一件好事,然而有的学生却比排场、比阔气,看不起家庭境况较差的同学。这样下去,定会对班风,学风及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种攀比心理,教师可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哲理,强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中学阶段,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并不是以他家境是否富裕,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供他高消费为标准,而是以他平时的学习状况和知识与能力的高低为标准。所以,作为教师就该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上的攀比给他们带来的危害;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用知识去武装头脑,最终在学业上无所成。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1世纪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熏陶情感与人格,为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5]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高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作为当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谨言慎行,经常惩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么教师将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3.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善于认识了解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6]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动机水平、需求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在这过程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对个别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学习心理予以辅导,才能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从而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实效。
  3.3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经济生活》教材中要善于挖掘培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自主创业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的因素,[7]在《文化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完善人格的因素,在《政治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因素,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追求真理、坚强意志品质和奉献社会的因素……。
  3.4个别化对待原则。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其个性、智力、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实施个别化的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所进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就要引导他认真思考;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控制自己;对智力较高的学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开导,引导他合理宣泄或升华转移……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学生能否健康顺利地成长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中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田庚、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43页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244页
  [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1月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2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8页
  [5]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24页
  [6]余文森、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9页
  [7]胡泽洪主编.《思想政治》(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50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