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兄弟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子超
一说起兄弟之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魏文帝曹丕的逼迫下七步成诗的曹植,我们在不断感叹曹植聪慧之时,不由也为曹丕那冷血性格所震惊――七步不出诗则死,诗作不佳则死!而起因居然只是因为曹植没有参加曹操的葬礼!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植作为曹操最疼爱的儿子,若不是有什么重大原因,曹植是绝不会不参加父亲葬礼的!而曹丕丝毫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他在那时想的居然是如何想方设法除掉自己的亲生弟弟!因为有人告发曹植“嗜酒,酒后好出语伤人”和私自扣留曹丕使者两件事,曹丕就决意把他同父同母的亲生弟弟除去,如此之绝情,怎能不令人心寒?不过,中华文明如此繁衍,似乎生在帝王家中,便大都逃脱不了这种宿命。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杀害了哥哥公子纠,登上王位称自己为齐桓公。秦朝时公子扶苏与公子胡亥相争,最终胡亥诛杀扶苏,自己成为秦二世。唐代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还用剑逼着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自己称皇改年号为贞观……如此种种,数不胜数。曹植疾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却未见任何成效。对此,本人只能长叹一句“可怜生在帝王家”了。帝王家中,似无兄弟之情,这也许也是一种心灵的残缺吧。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在帝王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苏家二兄弟――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苏辙是如何做的吧!
说起来也十分简单,有兴趣者可以看看二人诗文选,可以看到“子由”、“吾兄”两词出现得最为频繁。不仅如此,由于苏轼更为不羁,苏辙便想尽一切主意帮助哥哥渡过难关,两人不仅是兄弟,更是互为良师益友,兄弟间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这便是贤士之兄弟情了。
有人此时便要发问了,当今社会,大都为独生子女,何谈兄弟?而且能提这种问题的一定有后招――表兄弟是不能作数的。
那么我问一句:有没有听说过子夏?没有?那陶渊明呢?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这两位先生之言的。前者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乎?”后者更是大气磅礴地写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一豪情万丈的诗句。五经中《礼记》中也提倡“大道之行……人不独亲其亲”,那么,何愁无兄弟?李白写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作别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高适鼓励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此深交,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不若帝王族,善待兄与弟。平日里,兄弟给过我们多少帮助?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又有多少在我们处在冰天雪地时送来温热的炭火?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一次大的灾难过后,民族会更加团结、更加和睦!
在我心目中还是比较敬佩那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的,他的《座右铭》有两句:“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兄弟之情,不亦处世之道?
邱文华
从帝王的兄弟之情到贤士的兄弟之情,从狭义的兄弟之情到广义的兄弟之情,作者侃侃而谈而又收放自如。不过所举事例,除了子夏,依旧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几个人物,如果在增强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材的独特性,就更好了。
在谋篇布局上,文章层层递进,由血缘关系的兄弟之情写到“落地为兄弟”的兄弟之情,把本文的立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1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