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材”多向 随“题”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津源

  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为《绿色生活》。当数以万计的考生将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硬让阅卷老师“重温”,令其昏昏欲睡时,一篇内容清新的高分文章脱颖而出,获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请欣赏――
  
  【考场佳作】
  
  绿色生活
  江苏某考生
  
  题海汹涌,排名后移,与父母的怄气……我再也不能忍受小屋的阴暗、封闭、孤独和郁闷。我要在心灵被“黑色生活”吞噬之前,走出小屋,看看阳光下另一个世界的色彩。
  推门而出,和煦的微风拂过我的面颊,带着泥土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抬头望去,阡陌纵横,陌上柳色青青,百花灿烂,引得蝴蝶翩翩起舞;枝头的小鸟,拍打着灵动的翅膀,唧唧喳喳欢叫着;门前清澈的溪水应和鸟鸣轻轻流过我的脚丫……
  这就是小屋外的绿色世界,纯净,清丽,和美……
  我沿着溪边的小路,走近附近的村子。几个孩童在水边嬉戏,他们或光着脚丫,或踩着被河水浸湿的布鞋,踏在河边林子里的落叶上。他们时而追逐,时而相拥着在地上打滚,没有任何修饰的纯真笑脸,让我的心为之一颤,耳边不时萦绕着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我的心也变得鲜亮纯真起来。回头看看身后的小屋,只能看见一角了。
  我继续走,村口小院里的情景吸引了我。绿色藤蔓环抱的院子里,一位老太太躺在藤椅上。夕阳斜照,她眯着眼,脸上的皱纹仿佛《欢乐颂》的五线谱,显得格外安详。那端着水盆的人应该是她的女儿吧,只见她放下水盆,倚在老太太的旁边,给老太太洗脚。我惊喜地看着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多么幸福的老人啊!我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温暖着全身……
  再回首,只见绿色与暮霭模糊了小屋的轮廓。我决定迈出远离小屋的步伐。
  在小路的转角,生活中的绿色又一次吸引了我。一排房子,分明是两户人家,中间没有巷子,又似乎是一户。一位大婶敲响了邻家的门,说了几句话,我没有听清她说什么,却分明看见她送去的是自家树上的嫩桃。两家的狗也似乎感染了主人的和气,在绿荫下互相摇着尾巴以示友好!
  这又是一种别样的绿色!小屋中哪会有这样的画面。我回过头试图寻找小屋的影子,可我眼前分明是柳绿花明,炊烟袅袅,哪里看得见那黑暗中的小屋!
  抬头,阳光暖暖地融进我的眼睛,人间真情涤荡着我灰暗阴郁已久的心灵。我庆幸自己走出小屋,抖落一身“黑气”,让小屋消失在绿海之中。
  走出小屋,走进生活绿色,开始绿色生活!
  你看,这位考生没有把“绿色生活”简单地定位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类,没有复印“桃花源”和“南山下”这些人所共知的恬淡图画,而是机智地将笔触深入到农村的精神生活领域,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这一层面,赋予“绿色”以开放、健康、纯朴、协调、温馨、和美等内涵;而原来“阴暗、封闭、孤独和郁闷”的小屋成了“绿色生活”的对立面,让它在文中由远离、模糊直至消失,从而说明了什么是绿色生活以及绿色生活的意义。
  我和文章的作者进行交流,她说,她所在学校的“三模”作文题是《走出小屋》,考场作文就是由这篇作文“改造”而成的。她给这种实用性选材构思方法起了个名称――“一‘材’多向,随‘题’应变”。我对她的话很感兴趣,并看了她的原文――
  走出小屋
  江苏某考生
  
  我再也不能忍受小屋的阴暗郁闷。我要在心灵被黑暗吞噬之前,走出小屋,看看阳光下精彩的世界。
  推门而出,和煦的微风拂过我的面颊,带着泥土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抬头望去,阡陌纵横,陌上的花开得灿烂,引得蝴蝶翩翩起舞,枝头的小鸟,拍打着灵动的翅膀,唧唧喳喳叫着。门前的溪水缓缓流过我的脚丫……好美!
  原来小屋外是美丽的世界。
  我沿着溪边的小路,走进附近的村子。几个孩童或光着脚丫在水边嬉戏,或穿着被河水浸湿的布鞋,踏在河边林子里的落叶上。他们互相追逐,或相拥着在地上打滚,没有任何修饰的纯真的笑脸,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震……
  我原以为,这个世界和小屋内一样,没想到走出小屋,眼前是如此鲜亮,心灵也变得纯净起来。回头看着身后的小屋,只能看见一角了。
  我继续走,村口小院里的情景吸引了我。一位老太太躺在藤椅上。夕阳下,她的脸显得格外安详。那端着水盆的人应该是她的女儿吧?只见她放下水盆,倚在老太太的旁边,给老太太洗脚!我惊喜地看着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多么幸福的老人啊!
  这儿就是小屋外的世界吗?走出小屋,我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温暖了全身。人间的真情在小屋外演绎,情感在这里升腾。
  回头,小屋的轮廓已经模糊了……
  我又看了看院子里那对幸福的母女,决定迈出远离小屋的步伐。
  在小路的转角,又一幅景象吸引了我,一排房子,分明是两户人家。中间没有巷子,又似乎是一家。一位大婶敲响了邻家的门,说了几句话,我没有听清她说了什么,却分明看见她送去的是自己家树上结的嫩桃。两家的狗也似乎感染了主人的和气,互相摇着尾巴以示友好!
  这又是一幅别样的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小屋里怎么没有这样的画面?我回过头试图寻找小屋的影子,可我眼前分明鸟语花香,炊烟袅袅,哪里看得见那黑暗中的小屋!
  抬头,阳光暖暖地融进我的眼睛。我庆幸走出了小屋!我还要继续走,走进小屋外美丽而又温馨的广阔世界。
  走出小屋,人间的真情涤荡我灰暗阴郁了太久的心灵。
  
  看了原作,我陷入思考。“无米为炊”是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时常陷入的困境。“一‘材’多向,随‘题’应变”应是能使考生走出这一困境的良方。这里的“一材”是指自己写过的选材较有个性、构思比较新颖的佳作;“多向”是指将“一材”科学地移用至其它命题;“随‘题’应变”指的是对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要求做相应的补充、点化和提升,以凸显新题之“向”。有人可能会说,这与“考前背范文,考时抄范文”或是“依样画葫芦”的仿作不是一回事吗?其实不然。两者之异至少有三:一是来源不同。前者素材来自自主原创,后者则是抄自他人作品。二是构思不同。前者必须随“题”应变,进行二次立意,后者则是不动脑筋地随意拼凑。三是操作不同。前者必须经过“三变”――变题目,变首尾,变表述,后者则是草率应付,一抄了之。简言之,前者善于变通,显示智慧;后者贪图省事,体现低能。
  作者把“一‘材’多向,随‘题’应变”法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变首尾”很成功。先看开头,可以发现三“改”之妙:一是增添“题海汹涌,排名后移,与父母的怄气……”一句,既暗示了高中生身份,又交代了郁闷的原因;二是将“黑暗”改为“黑色生活”,“反向点题”;三是将“看看阳光下精彩的世界”一句改为“看看阳光下另一个世界的色彩”,落脚于“色彩”,可见作者扣题意识之强。再看结尾,原文虽扣住了“小屋”,但缺少亮点,经过考场二次立意,作者明显找到灵感。结尾也有三妙:一是“抖落一身‘黑气’”一句与开篇“黑色生活”遥相呼应;二是“消失在遥远的绿海”一句点到即止,耐人寻味;三是由原题的“走出”相应地衍生出“走进”,又将“绿色”和“生活”两个词做不同的组合,点明主旨。如此转接重组,自然恰切,无斧凿之痕,足见作者随“题”应变技巧之娴熟。
  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除首尾外,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表述也都必须服从新题,做到定向而作,这也是衡量能否真正做到随“题”应变的重要标准。作者的“变表述”方法也用得很成功。例如改动或添加的“绿色世界,纯净,清丽,和美……”“绿色与暮霭模糊了小屋的轮廓”“绿色藤蔓环抱”“竟在绿荫下……” “这又是一种别样的绿色”等句都在不断点化“绿色”的隐喻意义,特别是将成语“柳暗花明”活用为“柳绿花明”,更是一个亮点。上述这些新的表述语都恰到好处地指向新题,使行文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随“题”应变色彩。
  
  【练习设计】
  运用上述“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想一想《走出小屋》这篇作文还可以用来应对2010年的哪些高考作文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