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比较阅读 凸显课改新亮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蓝寿军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中出现了不少比较阅读,大体分四类:
1.同题材诗的全位比较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评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以“木芙蓉”为写作素材的,前者所表现的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同一诗歌内部的纵深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同一事物自身前后的比较,同一诗歌内部相关句子可以进行纵向比较,让人更具体地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让人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例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例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析:选诗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有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也要有“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的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此题看似与比较阅读无关,但要简析“孤”字的妙处,就必须将“小孤山”与身处逆境的诗人进行纵深比较: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可谓比喻贴切。
3.不同诗歌中“诗眼”的横向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将不同诗歌中的诗眼进行横向比较,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突破口。
例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而《龙标野宴》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例5(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解析:通过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前者“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而《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4.作品风格的隐性比较
上述三种情况在以往的高考中偶有出镜,将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实属罕见,但这完全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课内知识课外考”。
例6(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杜甫的作品风格,然后将杜甫诗风与此作进行比较,加以分析,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题与往年相比更为隐蔽,更为巧妙,不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比较,更注重内涵,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更高。钱钟书先生说:“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在另一个意义上,每一个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高考题所选择的作品,一般都具有鲜明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特征并非考生一接触就能得其要领。一首诗究竟好在那里,要真正读懂、读透,有心得,是很困难的。要领会诗歌的魅力,就必须深入研究。而个性特点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具体地呈现出来,考生也才能准确答题。比较阅读的核心要求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在答题实践中常常需要灵活交互使用。要巧妙地用好它们,必须经过扎实的训练。总之,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同扇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2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