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仅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高等师范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冲击,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要有意识地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理念,树立新型的语文观、师生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以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文;新课标;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0至2004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订、实验和修订;2004至2010年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仅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高等师范教育也带来新的冲击。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如能在学习期间接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革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在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成为语文课改阵地的优秀新兵。否则,走向工作岗位后必将有众多的不适应,很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因此,欲少走弯路,就要有意识地学习新课标,接触新教材,按新课标的理念充实自己,提高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条重要的理念: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第一次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取代文与道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理念的新变化。过去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语言同时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人类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元反应,培养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过去一段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按照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程式化地进行,没有真正从字、词、句、段、篇入手,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其实是没有真正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而如今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文字教学,这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精神的。只有从语言文字人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情感、思想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
文字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的学习方式指的是自觉地学习、自由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性学习,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向爱学、乐学、主动学发展。合作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探究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感情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开放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自主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意识,合作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探究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过去的语文教学大多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少有机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切磋,这些都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障碍,而只有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今天的学生,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适应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和谐相处,学会协作和分享。
三、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包括课程内容的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强烈的资源意识等方面。大视野指的是: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真正从观念到内容到方法到评价都应符合社会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观指的是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融合的课程体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真正使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指的是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课程资源。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是课程标准改革的突破点之一。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的空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这种大语文教育观改变了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
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了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之一是:第一次增加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章节。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即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主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多次提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这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以电脑、网络、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改变着社会、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是时代的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勿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
四、多元、灵活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课程评价是一个关键因素。不管课程内容如何改变,教学观念如何更新,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如果评价手段不改变,仍然以旧有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起来将会是一句空话。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与传统的评价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过分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第二、在评价指标上,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兼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评价的整体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突出评价的全面性;评价要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突出评价的综合性;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评语要富有感情色彩,突出评价的激励性。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元化和灵活性。改变以往那种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的做法,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其中,强调形成评价、重视定性评价、突出课外评价。第四、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只注重教师评价的主体性,确立了学生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种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为了革除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式,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实验区内展开,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尽快熟悉新课标,树立新型的语文观、师生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以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7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