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中探索“学――导――练”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至今仍然存在于大多数课堂上,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学习过程的探索和体验,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小,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不足为怪了。下面是我结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学的体会,设计的“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学生思维活跃,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基本模式:“学―导―练”
  
  1、“学”:主要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方面。
  (1)自主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一般是老师课前发放教学案,学生根据教学案中的学习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再根据教学案的自主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自学新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遇到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2)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以小组内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为:组内同学交流自学结果,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围绕疑难问题组内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负责将问题提交到全班,小组与小组之间再讨论解决。
  2、“导”:主要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分为“诱导”、“指导”和“教导”三个递进的层次。
  (1)“诱导”: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案,或者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诱思探究。
  (2)“指导”:当学生不能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从哪里入手来解决问题、把握知识,着重于方法的点拨。
  (3)“教导”:对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重要知识、需要进一步挖掘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深入地归纳、总结,给学生讲透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练”:训练是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训练不过是课内训练的延续。就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巩固性训练。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穿插巩固性训练。这种训练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照顾到了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加灵活,要有很强的训练目标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好讲解的内容和方式,还要考虑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要抓准训练内容,训练要围绕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练在根本处、练在关键处。这种基础训练,题型和本节课所教内容基本是相似的,是以单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这类题目要求班级内的所有同学通过独立思考,熟练掌握,自我完成。
  (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即变式题训练、创新题训练。在学生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学生可以自己编题、自己动手实验并总结。也就是与本节课内容稍有变化的题型,设计这类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更灵活的掌握。作业上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精当适量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把学过的和新学的知识放在一起练习,此类题稍有难度。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类题目能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从而使新旧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防止新旧知识脱节。
  (3)温故训练。温故训练是对旧知识的再次巩固,也就是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复习。这种训练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具体地说,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以及后期的巩固训练,练什么、怎么练和训练时间都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训练要遵循“狠抓基础,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练习。训练要规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二、基本原则
  
  1、学案导学原则。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要精心编制学案,课前要通过教学案中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首先进行自学,教师在批阅教学案,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案等教学资料编印的及时和高质量,是落实高效课堂四个原则的基本保证。各学科教学案等教学材料的编写必须由年级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把关,材料要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涵盖课标和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和相关方法,控制好难度、梯度;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计问题,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材料形式要符合学科特点,灵活多样。
  2、先学后教原则。课前进行自学指导,即指导学生预习。教师要将教学案引领下的课前预习,作为课前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拿出一定的时间,指导他们利用学习工具,参阅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课外书,上网查找资料等等,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独立思考、复习巩固与新内容相关的旧内容,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点。通过预习,学生将疑惑的问题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进课堂,师生将提前预习作为学和教的桥梁,意在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3、师导生演原则。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独立的个体,一切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老师是导演,起着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角意识。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讲教学的方法,首先是要突出老师的教,也就是老师的主导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某部分内容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现主导作用,把课堂大舞台让给学生,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给自己恰当定位,做好“导演”,发挥好引导、启发、鼓励、评价、监控作用。
  4、精讲精练原则。教学内容要适量,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限度,“练”要“精”,讲求质量,不能搞“题海战术”,在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精讲点拨、环节清晰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三讲三不讲”,切实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教师课堂讲授的总体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的教学环节要齐全,但要删除无效环节。知识脉络要清晰,整堂课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实施效果
  
  “学――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思考、辩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辩论。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老师是真正的导演。经常会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师生互相启发,彼此受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