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和谐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媚林

  【摘要】和谐课堂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和谐课堂具有真实性、愉悦性、满足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通过关注学生的需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塑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可以更好地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 和谐课堂 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8-02
  
  “和谐”,在语义学范畴中,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美学范畴中,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在心理学范畴中,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等等。所谓“和谐课堂”指的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1]“和谐课堂”的提出,意味着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试就构建和谐课堂的价值、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以及和谐课堂构建的路径进行初步探析。
  
  1 构建和谐课堂的价值
  
  1.1 构建和谐课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赢、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社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主体基础。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台,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构建和谐课堂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
  1.2 构建和谐课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的校园、公平与公正的校园、是团结友爱的校园、是开放而由充分生机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与领导关系的和谐、教师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以及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也包括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间的工作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等。其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而发生这种关系的中心舞台和主场所就在课堂。因此,要建设和谐校园,主阵地就是课堂。可以说,构建和谐课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
  1.3 构建和谐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共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和谐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而只有通过和谐课堂的构建,才能达到以上素质教育的目标。
  
  2 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课堂,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载体环境,存在着多重关系:师和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和谐课堂呢?我们认为和谐课堂应从如下特征去把握:
  2.1 真实性特征
  课堂的真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教学现场、细节的真实;其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真实是课堂产生活力的基础。缺乏真实的课堂,是对真理的极度漠视。没有对真理的执著,和谐课堂就没有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意义。真实的课堂是和谐课堂的应有之义,是教师授教、学生乐学的客观基础。
  2.2 愉悦性特征
  课堂参与者之间能体会和享受真诚互动对话所带来的和谐感,身心愉悦。课堂成为激发师生热情的精神场,成为学习激情不断生长与燃烧的环境。其内涵包括:课堂趣味横生,有真切的笑声和动人的笑容,教学情境自然亲切,和谐怡人,参与者之间充盈着愉快的暗示与体验;课堂发现、探究和形成知识的过程成为每一个生命个体良好学习兴趣品质发生发展的历程;课堂的学习内容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精神和心灵空间既能得到不同思想碰撞而生的火光的照耀,又能得到高尚人格阳光雨露般的润泽;师生不仅能分享从质疑到释疑的快乐和谐过程,还能对在新的知识与能力作用下产生的新的问题与疑惑充满激动和兴奋。
  2.3 满足性特征
  让生命境界经历从贫乏到丰富、从肤浅到深刻的提升过程,让生命质量实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高到优的嬗变,让生命发展富有充分的满足感,这些都是和谐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和谐课堂的满足性在于,以学习主体的维度而言,就是能够满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发展层面上的个性化需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实惠,得到应有的发展;以教学主体的维度而言,就是课堂能够引领教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有效反思,高尚的德性,丰富的个体感悟能够经过提炼、概括和总结,上升为教学智慧,满足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2.4 发展性特征
  首先,从生命学习历程的层面来看,每一个初级学段的和谐课堂是下一个更高一级学段的和谐课堂产生的良好基础,每一个更高一级学段的和谐课堂又是对前一个学段和谐课堂的深化和提升,教师与学生在以往课堂因和谐而获得的满足性,为当前课堂缔造更大、更高层次的满足性提供了知识、能力、方法、心理品质和智慧上的保证,有效支持课堂朝着和谐的更高境界上升。其次,从社会适应性与发展能力的层面分析,和谐课堂的不断生成与积淀,不仅满足个体的需求,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实践能力、高度的事业心、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而且为生命孕育高尚人格,并能由此派生出适应环境的智慧与能力,让生命在智慧、能力与人格的支持下,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最后,从创造能力层面考量,和谐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学生与教师未来形成创新个性所必需的学识、智慧、能力和习惯人格的连续不断的积淀过程。
  
  3 构建和谐课堂的几个路径
  
  3.1 关注学生的需要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关注学生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是和谐课堂的根本任务。
  首先,关注学生的求知需要。没有知识就不能生存,就不能发展,就不能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盲目的,和谐课堂要引导学生科学求知,要教给求知的方法,快速而妥善地提升他们的求知历程。
  其次,关注学生的自主需要。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他们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更喜欢自我的体验。因此,不能完全靠灌输让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情感,在教师的启发下,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才是和谐课堂的最佳方式。
  其次,关注学生的创新需要。创新是一个人的灵魂。当学生获取已有知识,他们就不再满足现状,需要达成新的问题创新。和谐课堂要鼓励学生创新,因为有了创新,才会有生命的激情和渴望,生命就是在创新中不断激励和成熟的。
  第四,关注学生的平等需要。随着阅历的增长,学生会渐渐地懂得人生规则,当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只有人与人平等相处,他们才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释放出应有的潜力和积极性。享受平等是每个人的追求。因此,和谐课堂要给学生创造平等的环境,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学生“辅”的惯性。

  第五,其次,关注学生的关爱需要。爱可以激励人,感化人,促进人。爱可以撞击出生命的火花。爱是人间的真情。如果教师用关爱的心,“如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去对待每个学生,那就造就了和谐课堂的重要因子。
  第六,关注学生的表现需要。正视自己的存在,就要充分地表现自己。在和谐课堂中,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参与活动,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展示的机会,并且希望做得很出色。如果,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表现权,也就遏制了学生创造力。
  3.2 转变教师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和谐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应该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教师必须摘掉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面罩,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界域,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比如:学生不安于自己专业的学习时,不是简单地轻视而是从专业发展的特点去开导他;学生在课堂上不认可自己教学的观点而提出异议时,不是用绝对的否定而是从学理学术多维的角度开导他。总之,教师要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鼓励自己,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产生一种温馨的心理满足,来积极主动参与到和谐课堂的构建。
  其次,教师要做合作探究的引导者。构建和谐课堂,还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和睦融洽,心心相印,互助为乐的新型关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同学之间交往,悉心创造良好的交往情景,促使平时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介入交往,让他们共同分享互助互学所带来的快乐。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助人意识,让学优生体验助人的快乐,让学困生体会合作带来的温暖与自信。同时,也在班级里逐步形成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气氛。
  再次,教师要做大知识循环体系的创造者。和谐课堂理念则应该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奔向生活,主动获取为我所用的知识,让学习的触角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谐课堂的任务就是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和谐密切,教师要努力引导、培养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实践中,然后,把课外实践中所得到的信息经验反馈到课堂上来,由课堂而生活,由生活而课堂,由此创造一种大知识循环体系,其中,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教师要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的特点;用信赖而非怀疑的态度,用鼓励的而非抑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注重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要彻底摒弃单一分数指标,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歧视落后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虽微小但正在发生的好的变化,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将来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大有作为,从而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点。教师还要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全方位引导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做人的价值尊严,用严慈相济的爱善待学生的错误,教育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3.3 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
  教学生态是指教学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态势。良好的教学生态是指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能够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种良性生态。
  首先,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得以实现的内在条件。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其中,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爱学生是教生关系之本;此外,要构建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关系。
  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人们常说“科学的方法”与“不科学的方法”,并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讲的。某种教学方法相对于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是“科学的方法”,而相对于另外的教学目标而言,可能就是“不科学的方法”。方法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当前的教学情境相适应。课堂上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实施一刀切的教学则预示着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和谐课堂必须从二者的断裂处寻求一种可供操作的理念和规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
  再次,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应该态度端庄、和蔼,感情充沛、热情。要使语言生动,就要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做到快慢得当,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声音宏亮。语言形象,就是讲话要具体,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注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恰当的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语言艺术是表达艺术,是由说和写来完成的。表达艺术是通过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来实现的。要尽量利用完美的艺术表达,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增强感染力,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和消化率。
  第四,掌握教学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课堂教学计划实现的重要手段,组织的有效度确定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所以要想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任何一位教师都应很好地抓住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师应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搭配。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双边活动和一定的教学程序把教师讲解和学生静听,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学生动手和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和教师答疑,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学生作题和教师评改,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同时,还要做到生动形象分析,简洁明快点拨等等,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新颖有趣。
  第五,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走进课堂,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给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保证。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的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彭泽平.“和谐课堂”论――基于“和谐社会”构建与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观[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J].人民教育,20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