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随机的情景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建龙
一、案例背景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中“认识厘米”一课有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实际操作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操纵下被动地操作,这样效果不佳。而一次教学的突发事件给了我灵感,引起我对这节课的深入思考。
二、案例描述
[活动准备]
数学课上学习“厘米”一节,在这一节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铅笔有多长”孩子们很喜欢亲自动手量。
[活动开始]
课本一打开孩子们一千一个忙活开来啦。突然,班中的小淘气明明大声喊到“不对,老师这只铅笔不是4厘米,应该是6厘米。”旁边的一个同学一看大声批评到“你这是个断尺怎么能用它来量呢?”听到这儿,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学习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吗?随即问道:“大家想一下我们怎么来帮助明明解决这个问题。”“咱们能用断尺量出真正的长度来吗?”同学们进入了深思,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经过一番思考,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是这样量的把第一个不是0刻度的数看做“0”,然后,接着数,数到几那么它就是几。”听到这,学生们不由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我这时启发说“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话音刚落,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怯怯的举起了小手,“我的办法是看一看铅笔尖所对的数比用这个尺子开始量的数多多少,多的就是这个铅笔的长度?”……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三、案例分析
活动结束了,但课堂上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至今还那么清晰的回荡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动,让我欣喜!是他们给了我撰写这篇案例的冲动与热情。于是我在教学感悟中写下了“孩子因为有了发现而有了学习的信心”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考试中才感到数学的存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更感不到数学的存在。
小小的一次事件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现实,使数学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有熟悉的生活背景,有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数学贴近生活,同时也从应用中找到了“成就感”。
四、案例反思
孩子是聪明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思路强加于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解决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吗?教为不教而做的铺垫,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也许会更加得心应手的。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