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被严重压抑,主体性严重缺失。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的实践使我们看到,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体会与感受,学生才能感到自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在科学教学中,突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也是优化教学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科学教学过程强调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即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收集事实、整理研究事实、形成概念而获得知识。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所谓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主观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出的问题。而学生能否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正是取决于他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问题意识。如在教《磁铁性质》一课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了一个小实验:先把一块条形磁铁放在小车里,上面再放上一块磁铁,注意让它们南极对着南极,北极对着北极。学生实验后,马上提出问题:“这是什么现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一现象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吗?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呢?”可以说,这位学生的问题就属于创造性的问题,他把所有人的思维都拓展了,使大家有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大大表扬了这位同学,因为他的问题把老师都“难倒”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好学善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升了自我。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或“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而言的。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概念)的经历”,“经历”两字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一种创造的过程。无数事实都可以证明,灵感有时来自于丰富的经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瞄准结论,只让学生记住公式、定义、概念,而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惟结论探究的方式,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减少教师的“指挥”,尽可能体现以科学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如《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火柴杆、凡士林(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提问学生,你准备借助材料怎样来研究?火柴杆有几种粘法?凡士林还可以怎么涂?你还能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吗?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行设计的许多有创新价值的实验:有的学生酒精灯在铁片中间加热,铁片上粘上几圈火柴杆;有的学生在铜丝上粘上火柴杆,在铜丝中间加热;有的学生在铁片的一个角加热;还有的学生在铁片的四个角加热。同时还有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更新更好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凡士林在铁片上涂几圈,因为凡士林遇热后会熔化,只要看看凡士林是怎样熔化的就可以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有的学生把火柴放在铁片上,中间放几根,四周均匀放几根,看看哪里的火柴先着火,就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还有的学生在铝片上洒上几圈水,看看哪里的水先蒸发(因为水遇热会蒸发),就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提供合理时空,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去表达,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改变过去“机械式的实验”、“走过场的实验”。
  
  三、注重实践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有效的学习不是单独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动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借助操作启动思维,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科学探究已被作为新课程理念提出和首要目标来实施。实践性是探究教学的四大特点(问题性、开放性、实践性、差异性)之一。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时,要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提供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作风,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杠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杠杆的原理。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教室外,拿撬棍搬石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对杠杆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会了生产技能。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准备的起钉锤、剪刀、老虎钳、扳手等工具进行实践操作,然后说说用力感受,并说说这是什么道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新课改要求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不断创新,从而体现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价值,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如学习《电磁铁》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事实证明我在给学生示范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不少的实验方法。比如说学生根据串联的两节电池,会使电珠发光很强,从而联想到可不可以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电磁铁增加串联电池节数,会不会使磁力增大。学生还会想到,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缠绕导线的多少,钉子的粗细、导线缠绕方向等可能会有关系,在动手实验后归纳概括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这个科学的结论。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自主探究式学习走入科学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创新、实践、协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去,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