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玉琴

  (河南省济源市第四职高 河南济源454650)
  
  摘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向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当前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自主学习 引导 探究
  
  生物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克隆、转基因食品、移植人体器官挽救生命垂危病人、人类基因组计划、环保等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生物科学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都为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理解运用知识、探究创新的能力。
  
  1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的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拥有让学生折服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感动的敬业奉献精神,还应具有能打动学生的人格魅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所有学生以真诚的微笑,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把表扬和鼓励带进课堂,给每一个学生以赏识,赏识他们的每个闪光点;把竞争带进课堂,以求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平等带时课堂,知心朋友般地交流感情,探求真知。在这种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课堂教学中迸发出来的求知活力,常使人激动不已,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
  这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民主式教育,拉近了师生关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从而爱上了生物这门学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心理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兴趣,为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适度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平等互动,积极对话,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适度引导,让他们尝试自学。
  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阅读,无论是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在相互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设计下列预习提纲:1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其中有哪些生物?2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去查阅课外参考书。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这些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建议每位学生每学一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另外,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篇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此外,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质疑、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指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以便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的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经常这样设计导言:
  3.1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
  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势,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
  3.2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
  如在学习爬行纲的“蜥蜴”时,首先讲述一则趣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斗激烈的时候,一架美国作战飞机被迫降落在印度尼西亚管辖的科摩多岛上的丛林地带,当飞行员惊魂初定以后,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一种体长3至4米的巨大蜥蜴,在丛林间迅猛地抓住鹿和野猪把它们吞掉。当时,飞行员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蜥蜴,还以为是“活龙”出现,故而称其为“科摩多龙”,从此“科摩多龙”之称不胫而走扬名于世界科学界。
  3.3由成语典故开始
  如学习“河蚌”时,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谈起;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
  通过精心设计导言,抓住了学生求真、求异的心理,很快就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联系日常生活,分析自然现象一类的情境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使他们了解、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树立了将来追求科学、献身科学健康的人生观。
  
  4 鼓励参与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中学生物学,而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如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大多数昆虫有飞行的翅,上课时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制作的多种昆虫翅的形态标本;学习叶的结构时,展示各种塑封的叶型书签和叶脉书签,并以少量赠送给同学,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要求学习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再向学生介绍捕捉昆虫的方法,标本制作的方法。同学们在课余捕捉到的昆虫、各个季节采集的叶片都送到生物室,亲自参与制作。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生物标本室的种类和数量,更重要的是逐步养成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
  再如,在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学生根据池塘系统模型分别模仿制作了池塘生态系统,创新制作了校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丘陵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纸工、石膏、塑料等材料制作了许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模型,使生态系统的生物体栩栩如生。这样由模仿到创新,又亲自参加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将不断得以培养。
  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初步的科学工作技能和思维方法,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工作技能和思维方法,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并使他们领悟了科学的本质和特性。
  
  5 开展辩论活动,检验知识运用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尝试引入“辩论赛”,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的,它促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和获取信息,更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以及对问题认识和阐述的深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辩论赛是学生学问的比试,是智慧的交锋,是才华的检阅,是素质抗衡。辩论的过程是正反两方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展示应变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过程。
  辩论只有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作基础,才能在辩论中广征博引,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在学完“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后,根据“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特点,利用“辩论赛”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了题目为“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辩论:正方“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反方“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双方学生在辩论中,围绕人类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摆出各自论点,寻找论据进行辩论,这种辩论不仅围绕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而且查找了许多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辩论中双方学生还从正反两方面例举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周围生活环境的情况,用以说服对方。通过这种辩论促使了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最后教师在辩论总结时,明确人类活动与生态危机的关系。通过辩论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加深了认识。这样使学生原有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如查阅资料、浏览和下载网络信息,得到逐步改变,并进一步改进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通过开展辩论赛活动,学生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获取了许多相关的信息,以服务辩论。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直一步提高了主动学习生物的热情。
  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改革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孜孜以求,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2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