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德育与德育文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晓峰 孙曼娇

  摘要:全球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热潮,多种文化并存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多元文化对我国高校德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德育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文化的实质在,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德育脱胎于文化、具有文化属性,承负着认同、整合、提升、引领文化的使命。文化德育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途径和独特模式,对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德育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灵魂,融合着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多元文化;文化德育;德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3-05
  
  在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化支撑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图景与文化境遇呈现出空前丰富的多样性特点。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一体化和多样文化共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万俊人教授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内在关联,而隐含在这一内在关联中的是某种价值的紧张或冲突。”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警示世人,人类有两台发电机。一台是科学,一台是道德,只有它们均衡运转,才能迎来人类的美好前景。全球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热潮,国际间多种文化并存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识、碰撞、摩擦和接受。多元文化对我国社会道德尤其是高校德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德育如何负重前行,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在社会生活和学生成长历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每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本质和特征
  
   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跨国性,它要求我们在进行纵向思维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横向的比较思维。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本质和特征的揭示与理解。
  
  1.文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即对己修身养德,对人亲、爱人民,从而达到至善境界。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的事业”。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学知识即为成就美德。孔子说:君子“好德”、君子“近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什么是德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换言之,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工作何去何从,是高校的一个重要抉择。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以塑造完善、完美、完全人格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德育工作,使学生做到道德白化、行为自律、矛盾自解。高校德育工作有三大要点:一是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选择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多种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高校德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育人取向、教育方向上的调整。这种调整不只是表现在技术上,更表现在一种精神状态上,这是社会发展对德育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是第一个系统地以文化来考察教育的学者,并专门著有《文化教育学》,我国学者石中英也多次强调“教育的文化特性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生成和建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本义是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古籍《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最早提及“文化”一词的应是西汉刘向。他在《说苑・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晋人束皙在《补亡诗・由仪》中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辞海》中记述:“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也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从文化学术的角度来讲,就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是形成于人,寄生于人,却是塑造人,引导人的有机体。即是说,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文化显示出人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指人类智慧、意识、思维、心理等诸方面的总称。只有将文化与人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文化的真谛。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由联结和维持人际传通的符号及其意义所构成的精神体系。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通过文化,并在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最后找到自我。作为人所特有的文化,其本质要求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提高人的地位。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目的,那就是德育的文化要求或本性,即通过德育的实践活动,唤起和发展人自身真正合乎文化本性的主体自觉,确保人类文化生活世界与政治、经济生活世界的完整与统一,不断提升和完善人的文化存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高校德育与文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德育与文化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德育脱胎于文化、具有文化属性。德育的文化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当下属性,一个是未来属性。前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身份问题,后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使命问题,德育是文化构成的内核和灵魂,其身份定位自然是文化身份;德育承负着认同、整合、提升、引领文化的使命,这些文化使命规定着德育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重建,不仅是当代哲学、伦理学等文化科学的重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使其在文化价值重建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履行其历史文化使命。德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德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纠治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德育政治性之偏的同时,也努力纠治忽视德育文化性之偏,切实提升德育的文化品位。
  高校德育具有内在的文化品性,是一种真切的文化之体。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育性。高校德

育作为文化体,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套更崇高、更美好、更先进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在让这些价值观念通达学生的“心灵”的同时,也肩负着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自发性需要、自然性体验、自主性辨识与认同的过程中完成外在的思想道德与原有心理图示的融合。二是整体性。高校德育既是寄身于文化母体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隶属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美国人类学家露斯・本尼迪克特认为,“人格的完整性是由文化的整合所赋予的”。三是内隐性。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到他所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的支配的”,这种潜隐的文化选择标准被称为“隐形文化”,它是人的文化性格的真正塑造者。高校德育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是非明确,方向坚定,选择单纯”的思想道德空间,形成教育一方有意识的传递,学生一方有意识的接受的文化传递过程。四是发展性。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一种持续的,积累的,进步的事件。具体而言,文化过程有发展的初始阶段,平稳的增长阶段,随后进入持续重复,动荡和革新的阶段。五是进化性。高校德育能够充分体现出“进化”的文化特征,“进化”是指对外部思想道德价值环境变迁的顺应,在原有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上,以文化的“培育性”和“超越性”为指向而做出的自动、自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改善与创新活动。六是主体性。即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相对于客观性而言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之一就是民主观念与主体观念的差异,受西方经济体制、政治文明的影响,促使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觉醒。因此,高校德育既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更要突出主体性和民主性。
  
  二、文化德育是高校育人的根本途径和独特模式
  
  高校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教育场所。育人是高校作用和功能的集中体现,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必须以育人为宗旨,不断创新模式,以文化为载体,实施文化德育,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1.文化德育的概念
  所谓文化德育,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从道德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出发,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有目的的组织学习,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能够主动地、有效地体验和吸收,从而达到滋润学生心灵,培育良好品质的教育目的。文化德育真正体现了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意义,对学生的一生成长与发展产生持久、全面的影响。
  
  2.文化德育是高校育人的根本途径
  文化德育作为一种新的独特的德育模式,其目标首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文化德育”突破原来就德育研究德育、实施德育的界限,将德育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和深入研究,通过探索和挖掘德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更深刻地把握德育的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德育理论体系。文化德育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为其理论依据。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过程”,“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
  文化德育是把有形的教育与潜移默化的陶冶有机融合。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调对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习与创造,强调引导性与过程性。文化德育借助文化独特的德育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践“文化润德”、“文化化人”,包括寓教于脑,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寓教于景,营造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寓教于乐,创造科学的校园行为文化;寓教于理,完善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主张在管理中引领精神,在环境中滋养心灵,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在课程中熏陶品行,在生活中养成行为。
  文化德育是德育载体的创新。文化搭台,德育唱戏,让文化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组织方式和手段。通过引发、认同、固化、传承、再造这一过程,阶梯推进,相辅相成,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整个心灵,乃至整个精神与生命。因此,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积极创设主题文化性德育内容,建构较为完善的文化德育体系,包括历史传统文化育人、地方特色文化育人、专业职业文化育人、人文科学文化育人、实践环境文化育人等,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活化、主题化、系列化的教育资源。这些均具有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和规范功能。
  
  3.文化德育的独特模式
  文化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德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更具效用的隐性教育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包涵着一定的思想观念。而之所以存在积极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因为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被包涵在这些文化之中,是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性质,而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包含着好的或不好的思想的文化,而却没有不包含思想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素质的教育在实质上都将是一定的思想教育,都是在传达一定思想、观念和态度给一定对象,使这些对象在思想观念上达到一定的素质,形成一定的态度或行为模式。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运作的持续与有效。
  高校文化促进德育人性化的回归。高校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道德观和学校全体成员表现出的道德规范、做事方式、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德育是一种长期而持久的文化浸润。德育是树,而文化就是土壤。只有用文化承载的德育,才能长久根植于学生的心灵。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是学生在似“水”的文化中自己领悟、体会、反思与践行的过程。无论从高校文化影响学生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吸收高校文化的角度,德育通过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塑造和教化,高校文化由此侵入学生的“知情意行”。高校文化的润物无声显示出德育的最高境界一不教而教、无为而治。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文化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创新中关注国家命运、时代责任和民族信念,在文化浸润、人文关怀中引导大学生强化生命意识、人本精神和爱的情感。从文化根基上寻求动力,在传统教育内容与社会事件发生的结合点上寻求发

展,积极促进教育方式的改变,使传统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向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转变,努力构建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业教育四维架构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德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一直承载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包括办学宗旨、目标、价值观念、学生社团活动、历史传统、标志建筑、环境布局等,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而应是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静态、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的基本载体,具有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品德熏陶、扬弃与创造的德育功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信念的确立、理想的树立、气质的修炼、个性的塑造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起到熏陶、激励、导向等作用。
  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德育文化是指综合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精神文化,运用文化方式,进行自觉育德、自主育人的文化。即在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下,由全校成员共同创造、长期累积发展出来的价值信念、生活规范、做事的方法与态度,所形成的一切有形及无形的学校特质,是在德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德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总和。其功能就是通过文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质就是对人本体的表达,从而在德育内容体系中,强调人性的“高贵、自由、完满”的道德终极意义,主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1.德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是精神文化。包括“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以德育人的德育观,以法治校的法制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等德育观念,它释放出的是精神的力量,形成的是精神的氛围。
  二是制度文化。即促进师生道德提升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是学校实施德育管理的杠杆,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联接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能充分保障学校管理的有序高效。“没有制度就谈不上管理,没有管理就谈不上效益”。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学校制度为培育德育文化提供了机制保证。
  三是行为文化。指的是师生文明素质、价值观念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社会公关等方面的全面表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让校园中每个人的言行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以每个人的人格成为陶冶、塑造学生人格的榜样,这也是行为文化的基本要求。
  四是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和氛围是无声的教育者,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楼道、墙面、道路、草地、雕塑等等都是德育文化的载体。学校要着力营造一个教师、家长、学生和校园物质环境之间和谐共处、催人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注重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环境文化的知识含量。让学生在其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
  德育文化是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它构筑了一个陶冶学生心灵的文化圈。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产生一种极强的影响力,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校园丰富多彩的德育文化,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如果没有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内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将会贫乏、平淡而单调,校园生活也就不会有光彩和美感。德育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学生愉悦身心的调节剂,它们在校园生活中始终是莘莘学子们喜闻乐见的具体调节形式。这些形式看似一种单纯的消遗,其实,通过身体放松,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使之形成真善美的人格。
  
  2.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德育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高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科技与人文并重,创造性地全面构建富有个性化特点高品位的德育文化。
  一是要坚持以教学为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互相渗透、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到以德育为先导,以班级为主阵地,完善学校德育网络,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完善德育制度,发挥德育主导作用,优化德育机制和德育环境,实现德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
  二是要培养和塑造学校精神,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精神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成果,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价值取向,是德育文化的核心。它包含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等内容,体现出鲜明的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学校精神可以浓缩为校训,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它规范和指导全体师生在实现理想道路上不断前进;学校精神可以反映为一首歌,通过师生的共同创作,用心用爱谱写校歌,雄壮激昂的校歌令人振作,催人奋进;学校精神还可以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来凝聚,通过校园学术文体活动来反映。学校精神给学生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学生无论身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能体现出这种独特的精神,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三是要实施继承、借鉴、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战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校德育文化的“根基”;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增添学校德育文化的“养料”;创新现代价值体系,重塑学校德育文化的“灵魂”。需要强调的是,借鉴和运用跨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指导高校德育实践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而且,这种跨文化境遇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挑战,是亟待寻求这样一种德育:“它尊重价值差异,但不因此而滑入相对主义;它形成品格与美德,但不会僵化为绝对主义;它确保文化间的团结,但不鼓励顺从;它提倡平等,但并不因此而变得漠不关心。完成这项任务的确有些令人发怵,但却是极为紧迫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日益变得五彩缤纷。”
  四是要确立知识、能力、精神融合渗透的教学体系。十分注重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专业教学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形成德育文化网络的合力。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人文化管理:既有人本关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又有人文关怀,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现代教师意识。
  五是要坚持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工作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条例、考核制度、工作津贴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使辅导员、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使一批年轻教师很快成长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