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领略新课标内涵 培养基本地理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银兵

  随着江苏今年秋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地理学科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将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在一线地理老师面前。要落实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地理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重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重传授知识、轻启发引导”、“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现象,这些现象目前在一些学校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有一定的市场。我们的地理老师在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只是恪尽职守地传授五点W,却没有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每个W上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得部分学生在复习应试时只要考试题目略有变动,就漠然无绪,不知从何下手,怎么答题。
  新形势下要消除这些现象的阴影,我们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题能力。
  
  二、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内涵
  
  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学方法建立在对传统教法上的去粗取精,融入新的理念,从传授型向启发型转化。在学习方法上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输一些基本的地理意识,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以下几对基本地理意识。
  
  1.揭示地理事象的基本地理意识――时间性、空间性
  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分别去了解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这是一条贯穿于地理课本的最基本线索,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应该自始至终教会学生抓住这条线索,由此展开。例如:宇宙是时、空的统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就是沿时空轨道不断发展与扩大的过程;中国的水资源特点不仅在时间上存在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而且空间上也存在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因此安排农事活动要因地制宜,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因此要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工业生产在空间布局上具有灵活性,在时间分配上具有连续性,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大;城市交通运输在空间上点线面结合,强调综合性,在时间上强调人流、车流高峰的变化性。人口、聚落、城市的发展与分布等都可以抓住时空这两条线索,去延伸、去分析原因、去探索结果。
  
  2.揭示影响地理事象区位因素的基本地理意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因素,追究其因,无非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一类是人文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等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国防安全的需要,民族的团结等社会因素,环境和科技因素等,所以地理教师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的时候,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答案的全面性。
  (1)在传授新知时,强调这种基本的地理意识。农业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交通、商业贸易的区位因素,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都应该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考虑其成因。
  (2)在联系实际解题时,也必须强调这种基本的地理意识。如:98年洪灾的自然原因(雨带长时间滞留)、人为原因(上游:滥垦林木,中游:围湖造田)。又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集中;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植被的破坏。
  在分析原因强调自然、人为因素所起的作用时,还应看到自然、人文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农业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城市、交通、环境等受人文因素影响的成分加大。
  
  3.揭示地理现象特点的基本地理意识――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均有其优缺点,我们在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特点的时候,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它的有利条件,利于它的优势发挥;认识它的不利条件,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煤炭工业、以煤为主的煤化学工业、火电等;但在开采过程中,地方的小煤窑事故频频,地表因煤炭的开采使某些地方出现塌陷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人民的安全……针对弊端,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造福一方人民。
  又如城市交通网布局的目的是方便人民的出行,但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拥堵、二是污染。针对前者,合理规划是根本;针对后者,主要是技术、生物、工程措施三者有机结合。诸如此方面的事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还有许多,都应该按这种基本地理意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4.揭示地理现象发展分布规律的基本地理意识――整体性与差异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时都应该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上表现为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的关系。
  如:全球的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都不尽相同,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按理想的气候模式图东部应该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形的影响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全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都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及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工业、农业、城市、环境、交通等也都有整体性与区域的差异性特征。环境问题已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各个地区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不同。以上说明了揭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规律时,应该从全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两方面考虑,才能处理好地理事物现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途径
  
  1.激发地理的学习兴趣――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它所吸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到有兴趣,他们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幽默的语言、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可让学生模拟单位领导,在申请办厂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让他们自己研究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2.课堂上加强学法指导――关键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是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提高学生地理能力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的有用效率,教师要在学法指导上要很下功夫。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法,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知识化、网络化,去繁存精,去伪存真,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教给学生表格对比法,通过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记忆更牢固。例如: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苏南、苏北的地域差异、大气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等等知识均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教给学生读图分析法。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像,读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表面知识,更应该进一步分析内在联系及成因,从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己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学法指导还有很多:如新旧知识的联系法、案例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等,通过这些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使他们在以后的复习与解题中能够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寻找出其所不然的办法来。
  
  3.典型例题的剖析――提高
  通过对具有前瞻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使学生对能力的考查具体化,对解题思路的过程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便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以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完整性。这是对学生地理基本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一种提升。
  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简化、难度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的降低,反而更加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用好新教材。
  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本人学习新课标、新教材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