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胜兵

  摘要:面对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就业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地方本科院校食品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应对。本文在阐述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就如何提高食品专业办学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 食品专业 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目前国内各地方院校基本都设置了食品相关专业,为我国食品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进入21世纪,食品工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全世界食品工业正以每年约27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居各行业之首,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跃升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连续8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年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全球化发展和地方食品工业与经济的需要,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在经历着快速转变,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代表的传统食品专业的发展普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标志着大家都在积极探索食品专业学科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光辉业绩。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突破2万亿元的总产值,连续8年位居工业部门之首。 食品工业增长连续10年在10%以上,食品工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但是,我国食品工业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二倍以上,而中国还不到80%;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30%。这就对食品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来自全球、全方位的信息的不断获得,人们更关注如何吃得更科学、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今后10年,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全面改善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中国食品工业必须挖掘潜力,加快自身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服务人类社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的质量安全始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最终保证食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都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大量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
  
  2.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食品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相关部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商品检验、卫生防疫、食品贸易工作。或者到与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有关的质检、检疫部门,药品、食品、饮料、发酵调味品等生产企业,农产品贮藏保鲜企业,及其他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从国内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由于难以找到一个权威的就业统计来源,仅从笔者近年接触过的本科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来看,进入食品生产企业的毕业生不到二分之一,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一部分进入与食品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还有少部分就业的单位或机构与食品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尤其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食品专业的纷纷开设,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就业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是适应国内外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都必须作出及时改革和发展。
  
  3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拓宽专业口径,在原来食品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基础上合并而成,几乎包括了食品工业的各领域。近几年随着食品工业市场的发展,各地又纷纷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目前,国内多数地方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按照“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模块设置。
  3.1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思想政治课、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3.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
  3.3专业课程
  由于学科基础差异和地方培养需求的差异,这部分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通常在传统食品工艺学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组或课程方向形式出现,如食品工艺类、食品工程类、葡萄酒类等。每个课程组或专业方向又设有数门主干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上进一步获取专业知识能力。
  3.4实践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该专业普遍设立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通常分为实验课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还包括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考察。但是各地方院校由于实验室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专业课的实验和设计。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相对死板的课程设置模式很难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4.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4.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拓宽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要认真研究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实现文理渗透、理工农结合,拓宽基础教学内涵,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体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必修课与选修课、通修课与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确定所选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时分配和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程中逐步增加用中、英双语讲授的章节。在课程设置中,将过去专业纵深型课程体系改为横向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开辟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综合性特色。课程设置要突出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增设任选课,拓宽知识面,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需求。如增设“现代生物技术”、“功能食品”、“绿色食品”、“食品工业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开设“掺伪食品的鉴别”、“农副产品保藏”等适用性选修课和“旅游休闲食品”、“地方食品资源与原料”等结合地区特点的课程,形成特色。同时扩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
  4.2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育不同,创造教育旨在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个性品质,使之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求培养出思想敏捷,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导,发挥学生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以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积极实践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调查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办法。作业方面减少问答式,增加读书报告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创造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整合能力。用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授少而精,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学习方式,培养能想问题、会思考的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同样也需要改革教学手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知识和信息迅速增长的现实要求,只有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种媒体,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生动和客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讲座、讨论、社会调查、写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3发挥地方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食品专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抓好实验室建设,对基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院校应该集中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同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增强实验课程学时,加大实践力度,一方面保证基础实验的开设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性实验的指导和引导,增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可以增加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的数量,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开放实验室,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品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利用地方优势,联合地方食品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实习的机会和岗位,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各种科研小组,让学生增加实践内容,加大实践力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从生产实际寻找课题和解决的方法,增加工厂实习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部分生产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同时突出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主题,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通过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奠定基础。同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能力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 4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适应专业改革、教学计划改革及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课程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教材,推广使用面向21世纪的高起点、高水平教材,保证教材质量,鼓励选用外文原版教材。从教学规律出发,提倡专业大口径,加强能力素质训练,提高适应能力,进行通才教育。这对于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毕业生就业模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食品产品类型众多,千变万化,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理分布、学校自身条件、历史背景,决定了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有强烈地方色彩,那种全国统一模式、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选用优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和实验教材,真正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交叉和综合化趋势,科技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对高校食品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在尊重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依托国际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主动探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把握先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其自身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2]何本初.地方本科院校要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J].滁州学院学报,2006(1):100-101.
  [3]黄文,王益等.构建新世纪高等农林院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农业教育,2002(2):34-35.
  [4]陈为.新办地方本科学院建设发展探路[J].未来与发展,2006(3):50-53.
  [5]汤先祥.食品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回顾与探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66-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