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福灿

  摘 要:本文指出,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素质、打通课堂内外的见解,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课堂
  
  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
  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让新课标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充满精彩。
  
  一、注重提高学生素质,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科学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一个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因此,学校必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着重转变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轻而易举地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教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有时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开展讨论和争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有时把选材、内容、风格、写法相近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
  3.在对话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真正领悟“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力求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紧闭的眼睛、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而对话、交流是激活、唤醒、点燃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思维交锋的对话场。
  4.构建反思型课堂
  我们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反思:课前反思: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思以前的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设计出几种教学“预案”,以备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阅读、体验、思考、领悟和探究,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中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智慧,焕发灵性。课后反思:教师授课后,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撰写课后感受、教学随笔,编写自己的教学生活故事,提升教学经验。
  
  二、打通课内外,让语文课堂最大化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讲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打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
  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初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同学、教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广泛地涉猎中外名著,要为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个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那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阅读情趣与品位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要积极倡导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名著,让课外阅读名著走进课堂。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要读高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得起推敲的名篇。
  4.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了教师灌输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也不好。只有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可以开展下列一些活动:
  (1)探究性活动。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成问题,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
  (2)体验性活动。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诵、扮角色演讲、按角色表演,充分体验“角色”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境下的感受。
  (3)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等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一是从所学教材中发现,二是从报刊中发现,三是从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中发现,四是从生活中发现。
  (4)制作活动。比如进行课文的配音制作、手抄小报的制作、课文插图的制作、文献参考资料的剪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
  (5)创作活动。比如进行个人写真、个人小传的撰写;进行科幻作品的制作;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6)传播性活动。如个人信息发布、读书报告、小记者采访等。
  摒弃旧教念,走进新课程。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