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材新,教学理念更要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 超

  新教材已经实施了好几年,新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新的理念、新的元素。然而新教材中变化最大最新的是要求我们教育者的理念更要新。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还用老思想老方法去教新教材,不但违背了新教材的主旨,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新教材要求我们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定位要准确,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新教材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新老教材功能的差异: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老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种教材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本地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所以教学理念更要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教师讲授的仅仅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新的世纪、新的要求原来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观念已经落后、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老教材教学模式的差异:由封闭走向开放
  
  新教材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不是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所以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新教材的选材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
  
  新老教材学习方式的差异:由封闭孤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改进的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相同呢?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知识的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学校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他们学习研究的外延远远超出了课本要求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初中化学中学到的很多物质就在我们身边,如学到O2,了解到它能支持燃烧,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要使可燃物燃烧剧烈些应怎么办,自然也就会想到要灭火该怎么办。学到金属时就会提出来,铁易生锈,怎样才能防止铁生锈呢?学到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当同学们被当今环境状况了解后,就会自然提出怎么才能保护环境。还有一些新教材贯穿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时时注意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生学过这些教材后,会受到深深地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理念必须更新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场改革大潮中发挥自己就有的作用。毕竟我们在这整个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关系着整个改革的成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