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翻译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励奋

  摘要: 开放的中国急需优秀的口、笔译翻译人员。本文阐析了目前的翻译教学缺失,通过对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翻译教学方法的探讨,提出解决急需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 翻译 翻译教学缺失 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设想
  
  一、前言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传达出来的过程。翻译有两种形式:口译和笔译。口译是通过两种不同言语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个信息,笔译则是通过两种不同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个信息。翻译不同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翻译是建立在这四门课程基础之上的综合实践课程。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英汉语水平及知识面都有较高层次的要求。从19世纪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以及目前翻译界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无不体现出翻译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对学习者“杂家型”的考验,这种技能的培养一定要有学习者的高度参与。
  现今中国正进入翻译界共认的“第四次翻译高峰”,此次高峰,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几次高峰无法比拟的。(刘宓庆,1998)“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标志是中国的入世并伴随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世界级对外交往和交流的频率大大增加,成千上万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以“上海同声翻译人才奇缺”为标题报道了各行业对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1]。据报道全国能胜任重大会议和活动的同声翻译人才也就2000多人,时酬金达到4000至7500元人民币,并将成为“未来十大最吃香的职业”。曾有一位顶级外交翻译家这样形容她的工作:“我们顶着常人难以负担的压力和重荷,我们一直在‘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间找平衡,这项工作对开放的中国太重要了,而发现能胜任者太少。”面对这种现实,许多高等院校都意识到开设口、笔译作为专业课的重要性、迫切性,并试图培养满足市场标准的翻译人才。
  
  二、目前翻译教学的缺失
  
  在翻译界普遍存在着一种传统观点: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只须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就自然解决了。一句话,只要抓住阅读,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就能在很少的课时内无师自通。事实上英汉翻译,尤其是汉译英难度较高,由于不是专业课,在教学中完全被忽略,学生被动学习,很少或几乎就没有进行过相应的训练。作为教师未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翻译必要的技巧讲解和纠错辅导,而只是将答案抄给学生强记,应付考试。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现实市场的需要。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孔慧怡博士说“中国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并不能使学生的翻译达到职业水平”。再看看中国现在一般的翻译教学情形:改英译汉时其实是在改中文作文,而改中译英时又像在改英文作文。学生如果只在文字中挣扎,而没有自身的认知参与,老师的努力恐怕也就事倍功半[2]。翻译就像大部分的心智活动一样,学生习惯性思维支配了他们的翻译行为。许多学生的确有趋势尽量沿用原文的结构、词类、词序,设法避免增添或删减,但由于太相信字典和网上翻译工具的权威性等,导致了他们一直停留在字面翻译或直译的阶段,而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必要指导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下面以《中级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课时的安排(18周课时)为例,对目前的状况可见一斑:
  1―2周:翻译概论、翻译史、翻译流派、翻译方法论、翻译性质、过程、中文西化差异等;
  3―12周:翻译标准、句法、辞格、习语翻译、语篇翻译(英译中,中译英);
  13―15周:文体翻译:哲学、新闻及社会科学之类的文章;
  16―18周:诗、散文、格言、谚语、小说、商业、外贸、法律等文体。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翻译好涉及各个领域的文章,学生非得相当优秀不可。翻译课程常作为英语选修课安排在第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似乎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有翻译学者[3]提出:“中国的翻译研究要创建更具鲜明理论个性和生命力的话语或翻译学派,并融入世界译学大系,在国际翻译理论界与同行直接对话,平等交流。”国外翻译教学已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认为翻译教学要从改错的做法中解放出来,把重点放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上。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翻译教学方法的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4]的英语翻译教学是满足翻译人才市场需要,解决对外交流急需的口笔译人才问题的上佳途径。
  1.教师翻译教学中角色的转换成为解决现存学生翻译难的关键。
  以学生的需要为翻译教学的方向,以学生为本,帮助并训练学生建立口笔译需要的知识系统,训练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授之予“渔”,而不是授之予“鱼”。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更是时代的要求。所以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方向重点学习本方向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翻译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薄弱环节,有针对地解决他们在英语理解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方式启发他们英语表达的能力和对翻译的热情。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
  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是指在翻译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充分协调学习者、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因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就“无事可做”或“袖手旁观”了。David Numan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应该涵盖设置计划(包括需求分析、目的及目标设置)、执行(包括方法论和材料安排),以及评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认为,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传授学习者想知道的所有知识,因此应该有效地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向学习者传授他们认为自己和社会最迫切需要的知识。显而易见,除了传授某些语言技能之外,翻译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习的技能方面。他还认为课程目标应包括:(1)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2)帮助学习者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为促进课程设置而需要的技能;(4)鼓励学习者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5)鼓励学习者采用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时间安排;(6)培养学习者在自我评估方面的技能。可见,“以学习者为中心翻译课程设置”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与学习者本人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课程设置目标。
  3.体现学习者团结合作、积极应对、协调发展的信息时代翻译精神新貌。
  选一些学习者都熟悉的母语古诗、散文、歌曲或英文诗作、歌曲,要求学生课后将它们翻译成英语或汉语。课堂活动中,学生们在各组朗读交流自己的译文,并试图将别的同学所译诗作或歌曲的原名猜想出来,猜不对者可罚背诵这首诗或唱出这支歌。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4.激发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使翻译内涵丰富。
  翻译具有一切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创造性。对于统一文本,尤其是文学语篇,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的理解与自己的或参考译文的全都一样。现行许多教材在联系中要求限定学生使用某一译法翻译某一句子,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风格,避免全班学生可能被教成一批“复制人”[5]。

  5.鼓励学习者用评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译作。
  翻译教学形成的学习者用评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作品的良好氛围,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交流改进的机会。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从旁指点,因势利导,使学生们能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在翻译的实际中进步成熟。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翻译教学的具体设想
  
  1.鼓励学习者博览群书,增强认知水平和语际间的转换能力。
  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翻译教学的任何阶段都不可忽视实践环节,翻译课程安排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但理论指导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没有高效的实践活动。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开列阅读书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翻译简史、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中英文化礼仪与习俗等方面的书籍,学会用普遍的原理来处理个别的实例,并且经老师的指点后,再将实例接通到理论上去,融会贯通,通过认知水平的日益提升,缩小源语与目的语的意境的差异。
  2.消除文化障碍,加强实践能力。
  接受口笔译的学生除了具备坚实的双语素养外,还得有双语文化的素养和运用翻译策略的技巧[6]。尤其是在口译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认知对口译学生非常重要。许多口译初学者在国际会议上的错译或误译,并非语言能力欠缺,而是遇到无法解决的文化障碍。如刘宓庆在1995年谈到语言翻译与文化差异时指出“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的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布衣蔬实”和“狼牙山五壮士”给出了这样的翻译“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以及“five heroic brave armymen resisting Japanese Aggressors on Mout.L.Y.”。而江南大学英语本科口译课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将本人曾进行过的口译材料现场录音,学生边听边译,译后再对照教师的译文,找出差距,发现错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实现翻译教学手段多样化,加强学习者的参与度。
  语言运用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而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传输语言信息,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现在很多学术讨论会、记者招待会、国际之间的互访的宴会等都有同声翻译录像、光碟,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模拟现场效果,如国务院的记者招待会是很经典的同声翻译的实践材料。
  4.邀请翻译专家学者演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实践。
  记得2007年10月笔者参加的江南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外语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多位校内外的著名的专家授课,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近几年新闻报刊翻译方面的新特点,印象颇为深刻。专家谈到了英语新闻文体用词最为广泛问题,认为几乎没有一种社会行业的用语不被新闻电讯、新闻评论及各种题材的特写所吸收,举了几个例子,并要求学员翻译“三乱(indiscriminate fines,charges,and assessments),传、帮、带(pass on experience,give help,set example in training new hands),老少边穷地区(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frontier areas,poverty-striken areas inhabited by national minorities started a viole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等,教授当堂要求学生大胆翻出,并对关键的差错随堂指正,不搞一言堂,收效显著。
  5.采用形式多样的操练,加强学员的翻译的实践能力。
  笔者给学生上翻译课,其中有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中译英,主题是《关于克隆人的争论》,先请学生根据中文的提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分组酝酿,构思英文的表达方式,然后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分正反方上台进行英文形式辩论,必须围绕要点提示,学生竭尽全能,迸发激情和智慧,唇枪舌剑,台下有学生评委的监督,老师只在表演后作必要的指正,只对一些繁复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的技巧作适当的点评,这种积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6.翻译实践,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为之。
  其实一个人如果深究翻译,不但会悟出翻译之道,同时因为常在两种语言之间消异求同,更将source language(源语)与target language(目标语)的特性渐渐认清,等于也研究了“比较语言学”。养成将所见东西译成英语的习惯,激发他们思考和联想,要求学生先在课外用母语写出数条日常生活中(如在上学路上或公交汽车站等处)常见的标志、招牌、车票、机票和通告性语言,每一条写在单独的纸片上,并用英语翻译出来。课堂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各项用语在组内进行交流,每组得出一个统一翻译法;然后每组向全班读出自己翻译出的用语。最后教师可讲述英语国家相对应的一些通用的、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并归纳、总结、比较学生翻译的句子。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已成为国内国际英语教学的大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对于解决目前翻译人才短缺大有裨益。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研究。例如,虽然现在翻译教材多如牛毛,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材少而又少。再者,余光中先生认为:如果实用的翻译知识技巧,则其译者可以“训练”。如果是文学的翻译,则其译者难以“训练”,只能“修炼”。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需要师生探求的道路和内容还很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翻译教学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瑛.新闻晚报,2002.6.13.
  [2]张志强.翻译的实质与翻译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57.
  [3]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3,(1):3-4.
  [4]张民伦导读.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M].翻译之教育反教育: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