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学琴

  摘要: 为了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有效地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教师应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注意比率,增强课堂教学密度。教师把握大语文观念,不仅要立足课堂,而且要把语文学习延伸到其它学科领域,延伸到生活的大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氛围 “活”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逐步地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利用。
  教师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只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习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首先,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在预习环节可借助工具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难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定问题卡片,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作者生平、作品及风格,准备交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让“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如在教朱自清的《匆匆》时,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学习。针对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故作疑问:“我把它改一下,觉得更简约,你们看――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但我默默一算,24年的时间从我手中溜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我大吃一惊。”说完后学生哄然大笑,我要求他们和我辩理,顿时课堂活跃起来,许多学生都作了精彩的评述。而在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补充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学生讨论归纳出:打球时,日子从篮框中过去;上网时,日子从敲击的键盘中过去……学生既明白了时间的匆匆,又结合实际得到了思想教育,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
  其次,应使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
  
  二、激活创新思维,焕发生机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就有了速度表和检测器,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为学服务。
  质疑问难往往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求异思维,启发创造想象;要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要放开标准,要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活泼。
  在教学《变色龙》的过程中,我尽可能让学生扮演了课堂的主角。接着,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做到动嘴、动手、动脑筋,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尝试、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电化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双边活动。声画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也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密度。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我在教学《珍珠港事件》这篇散文时,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把珍珠港事件的视频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链接起来。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加深了对珍珠港事件及作者渴求和平思想的深刻理解。文字与事件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课堂增添了直观性、趣味性。
  
  四、立足课堂,延伸学习空间
  
  教师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与时俱进。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时,我先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各是怎样个性的人,再对比文中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聪明人虚伪、廉价同情的鄙弃,对奴性十足的奴才的鞭挞之情,从而进行深刻的人性教育。在教完后,让学生讨论“范跑跑”与“谭千秋”的人性何为?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层,让课堂活起来,让认识水平提升起来。
  总之,新课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艺术性,深深地感受到新课标为我们语文教改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彻底地告别了语文课堂,而代之以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新型课堂。这一形式又将真正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人为本,关注生命;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庆春.教师与学习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2]赵国尚.河北省初级中学教育质量分析评价报告.河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4).
  [3]王海芳.教师怎样进行学生评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