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探中学语文的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文娟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王尚文语)这应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光有“美好愿望”还不够,我们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着力研究当前阅读教学应采取哪些策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了以下有效的阅读策略。
  
  一、突出情感因素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这次课改的核心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文独特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阅读过程,收到让学生感动流泪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开掘情感源流――“蓄情”:每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和升华,语文教师要用整个身心体验,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唤起情感共鸣――“传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于漪语),教师要投入课文情景,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接触,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领略文学作品艺术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感的感染驱动为中介,以读为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情感教学方法,力求“以形美感目,以音美感耳,以意美感心”,师生之间心相印,情相通,让浓郁的情感氛围始终笼罩在课堂之上,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精神交流,从而调动学生深层次的――“释情”: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释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情达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并从写作训练中展现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珍视自主解读
  
  阅读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生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其一,阅读教学要从教师教阅读转为学生学阅读,要以学生潜心读书为本。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只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感受。教师的牵引乃至繁琐的内容分析,无异于越俎代庖。阅读还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其特点是独立性、个体性。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其二,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导”。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而且是“使用学习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其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要的讲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教师不应主观地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中“导”,应有情感交流、有思维碰撞,而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三、推崇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它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它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已不是语文范畴内的作业,而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因此,读者不必把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就中学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而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研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1.以问题为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以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争辩、启发;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自主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研究性阅读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1.主动积极,乐于探索;2.潜心研读,独立思考;3.质疑问难,互动合作;4.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教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2.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3.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4.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四、加强课外拓展
  
  1.拓宽课外阅读内容;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3.运用策略,拓展课外阅读的时空;4.正确疏导,使课外阅读科学化;5.与学生同读,提高指导的有效性;6.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