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思维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玲

  摘 要: 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其中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激发思维兴趣,优化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极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激发思维兴趣,优化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很多同仁
  进行了探讨,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
  
  一、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参与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我们就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自卑、羞涩、逆反等心理,具体表现在怕思考或对自己所思考的一切都不放心,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他们思维的能动性。为活跃思维,克服心理障碍,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学中的建设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自由的师生对话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平易近人,走进并深入到学生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心、爱护他们,师生之间平等、自由、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搞好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双基教学,设计问题有梯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其各尽所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学习。
  3.平时要留心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面引导,及时鼓励,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只有注重自己的师表师德,加强教材教法学习和研究,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才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负担。
  
  二、克服思维定势,开拓思维视野
  
  学生思维定势产生于三个方面:
  1.长期在同一学习环境,基本掌握了教师的教学规律,这被称为环境同化思维。
  2.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经验(或顺口溜)太多。
  3.教学平淡无奇,练习题陈旧,教师把许多问题条条框框化,把问题具体化、系统化、神秘化,学生遇到问题就套用。问题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根本无法套用。
  为摆脱定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变式”教学,变教学形式,变教学方法,把问题衍变,一题多问、多变,使学生在读题、析题、解题的过程中产生新奇思维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剖析问题,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使得学生有信心与决心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突出训练中“活、变”,使学生克服孤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例如:参与抗体合成、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 )。受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很容易写出参与抗体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
  粒体。而忽略了这一题所问的是膜性细胞器,无核糖体。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审题,如题中所问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有氧呼吸的场所,还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等等。
  
  三、采取趣味教学,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源泉,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钥匙是有趣教学。激发思维兴趣有多种方法,如:
  1.实验激趣。如: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观察明显实验现象。教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酶的高效性。
  2.故事、典故、生物学史激趣。如孟德尔研究得出的遗传定律,植物的向性运动,光合作用的发现(或发展)过程等,用这些科学的发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情感,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兴趣。
  3.以生活激趣。生物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研究的内容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科学。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物教学与自身、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如: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方法,等等。
  
  四、通过精讲精练,训练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与练”“练与评”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讲得准确学生才能练得正确,练又能促使知识巩固并能使其化为技能技巧。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想多讲一些,面面俱到,看上去课堂密度大,容量大,实则是满堂灌,教师的讲挤掉了学生的练,学生练的时间不足,不利于能力的训练。教学必须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教师要讲重点、难点,讲审题,讲方法。练的内容要“全”,练习题要“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在练与评的关系上,评是练的关键。评讲原则:1.不只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让学生回答其思考的过程,学生回答错或回答不出,看思路错在何处,指出知识缺陷。2.评讲思路,展开解题思维过程。3.讲评捷径,选择最佳解法。4.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联想。5.评讲规律(总结),使学生触类旁通。6.评析心理因素,通过精讲精练精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思维兴趣。
  
  五、设计问题讨论,发展思维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起源于问题,教师要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思维兴趣,不停地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如: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中,结合艾弗里等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探索H1N5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再经优生、教师两方面剖析、释疑,能开阔考虑问题的思路。教师长期坚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及时提出开阔学生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钻研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勤思、善想、好问、深钻的习惯。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指出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1.问题如何提出。2.这个问题从何处着手?3.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4.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5.这个问题尚可延伸哪些问题?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六、引导独立操作,培养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得力之举。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设计小专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解决。如:1.课后实习、调查。2.研究性课题。如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特别是选修1课本中涉及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等。学生通过实习、小实验、调查等,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好学、深思的科学作风,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不断培养和发展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