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永业
摘要: 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重视;抓住障碍特征,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提高解答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障碍快速准确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在每年的高考题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值一般在18分左右,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综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作为一项必考内容,其考查要求为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选材料绝大多数为纪传性的,考查能力级别分为四等,即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考查题型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客观题的最后一题一般为综合分析题,它对考生理解整篇文章,快速准确地解答其他各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这道题的认识。
细析此题可知,其在考查能力级别上属于C级,但有时也有对D级的渗透,主要考查考生的“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且一般是“选非题”(选择错误的一项)。所以,笔者以为,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根据此题为选非题,题干中包含的正确信息远远多于错误信息的特点,考生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可不按从前至后的常规顺序答题,而是先阅读这一道综合分析题2―3遍后再来处理其他各题。如此就可充分借鉴此题提供的文章信息,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提高解答的正确率。
另外,由于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因此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细析后笔者发现,命题者对此题障碍的设置一般可分为四类,即“1.偷换主体,张冠李戴;2.交错时地,杂糅事件;3.变更条件,混乱因果;4.曲解词句,无中生有”,而且依此为序难度递增进行考查。笔者结合例子略作解说。
障碍一:偷换主体,张冠李戴。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A+B,C+D;题干中―A+D,C+B。意为文中主体A做了B事,主体C做了D事;在选择肢中却被偷换成主体A做了D事,主体C做了B事。说明:此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小的一种,考生解答时可首先考虑。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选择肢A和C: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原文为: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对照原文可知,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两个选项均犯了偷换主体、张冠李戴的错误。
障碍二:交错时地,杂糅事件。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甲事=A时+B地,乙事=C时+D地;题干中―甲事=A时+D地,乙事=C时+B地;甲事乙事=A时+B地。意为文中在A时B地发生了甲事,在C时D地发生了乙事;到了选择肢中时间地点却被交错配置,从而使得事件杂糅了。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发现选择肢中出现了对事件的概括,则要首先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2第10题选择肢C: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原文为――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文意为:(一)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二)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据文意可知,选择肢C说错了时地,导致了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障碍三:变更条件,混乱因果。
此障碍用公式可简要表现为:文中―条件A→结果B,条件C→结果D,或A+B→C;题干中―条件A→结果D,条件C→结果B或A→C,B→C。意为文中条件A引起了结果B,条件C引起了结果D,选择肢中却被更换成条件A引起了结果D,条件C引起了结果B;或文中条件AB共同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而在选择肢中变成单是A或B引起了结果C的发生。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时,只要在选择肢中发现有“因为、所以、由于、使得、致使、导致、以至于”等因果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则要重点考虑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选择肢B: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原文为:“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原文是两个因果关系,而B项中变更了条件,从而混乱了因果。
障碍四:曲解词句,无中生有。
此障碍可简要理解为:文中词语A本为B意,而在选择肢中却被故意解释为C意,从而使得选择肢在文中没有了依据,变成了无中生有的错误。说明:此种障碍为四种障碍中难度较大的一种,考生可在考虑以上三种障碍后,然后分析此种障碍是否存在。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D项: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原文为: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比照原文可知,“因”非常重要,联系上下文应理解为“于是”之意,也即罢免了该官吏,而选项中解释为“要罢免这个官吏”,很显然对“因遣之”进行了曲解。
简言之,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的最后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四种障碍是命题者经常设置的,在处理此题时我们抓住这些病征,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此题,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