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大昭

  摘要: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试图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探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心理疾病呈现出“低龄化、高文化和高发病率”的倾向。
  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2.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沮丧、抑郁、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问题和行为而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25.4%。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情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呈现“理想化”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的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学习上自主性强等特点,都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交际能力不够等,大学生与人交往一旦受挫,就会导致其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的本体感觉、中立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学生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健康向上的多种感情。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可以推动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运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
  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
  
  体育教育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值得所有体育教师重视的。
  1.轻视――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学困生是指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发自内心的。
  (1)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体育学困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有些教师就无情地剥夺他们比赛、游戏的权力,甚至挖苦、讽刺、贬低他们。
  (2)经常批评,不太表扬,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研究表明,教师对体育学困生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由轻视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自尊心与上进心会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学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逃避正常的交往,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引起的。
  2.过于重视――对体育尖子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尖子是最受体育教师欢迎的,但是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认为,体育尖子生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得到的表扬、奖励最多,受教师的关照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发展应该是最宽松,然而他们同样充满着痛苦、焦虑与无奈。
  (1)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抱负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研究表明,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2)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利用,为了使学生出成绩,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五、小结与建议
  
  1.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交往和谐。
  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体育锻炼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
  [2]余展飞,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3]樊定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8.
  [4]谢佩娜,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3,(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3,(2).
  [6]王树明,张静,左从观.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体育科学,2003:3,(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