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互助互动”教学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 莉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要让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无拘无束地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我深刻体会到“互助教学”在小学美术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下面我就如何恰当地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互助互动”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互助互动,进行想象能力的互补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浮浅。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能同心协力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那一定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在上苏教版小学美术第11册第4课《杯子的设计》时,让他们从杯的形状、材质、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畅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得更出色。他们有的说制作一个带有蓝猫的杯子,看到喜欢的杯子,就想起喝水;有的说再制作一个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还能保温。国家与国家间的友谊杯,还有各式卡通杯、水果杯、学习杯。在学生讨论互动的情形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带动了一些思维并不活泼的同学,最后,学生的作品设计得都不错。还有同学得了小小设计师的美誉。
  二、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创作能力的互补
  在美术教学中,以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课上经过学生交流,学生脑中的印象深刻了,可以着手自己动手绘画或者制作了,这时,再进行小组合作。例如,我在上《蔬菜的联想》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组内成员多,带的东西也就积少成多了,有的同学可能自己带的不够或是某一类多了,那就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大家出谋划策,进行添加、完善,使作品更加完美,让大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结果用茄子做的企鹅,用油菜做的鱼,用菜花做的绵羊等还真栩栩如生。之后,有不少学生还在课后写了一篇日记,介绍了制作过程,还在学校刊物发表了。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乐趣。我在上《纸品乐陶陶》、《有人脸的器物》、《衣架的联想》、《便签盒的设计》等彩纸作品、泥塑作品、综合材料作品时,也采用合作的方式,学生情绪高涨,制作出了比较大的或者组合作品,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不仅手工可以协作,绘画当然也行,根据课的需要,在一大张画纸上,几个同学通过分工,一起合作,也能绘出比平时更大、更美的作品。
  三、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审美能力的互补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还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很模糊,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上美术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而且要逐步地提高和具备发现艺术世界中的美的能力。
  同一题材的美术作业由于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画面无论从构图上,还是从色彩上,还是在想法上都完全不同。因此它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评价的不一。学生的美术作业有可能画得“很好”,但不应有“最好”。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价,而无形中扼杀孩子自身的想法。因此在美术课的最后几分钟,组织小组讨论,进行互评互议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评价较为客观、细致,充分地让他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锐的审美鉴赏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这种让学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其审美意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其他知识的互补
  我们说绘画来源于生活,跃然于纸上的作品往往是经过观察生活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再现,或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伊始,可以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获得自己未知,而其他同学所知道的知识,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剪纸的故事》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故事资料,他们兴趣很高,有的是拍照片,有的是挂历,有的是科普读物,有的是画报,来源各不相同,收集到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但个人收集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集体的力量大。于是我就让同学之间进行介绍交流,让他们尽量看到更多的故事,这为他们表现本课剪纸故事打好了基础。绘画来源于生活,只有更多的生活储备,才能厚积而薄发,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综上所述,在“互助教学”中,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不用时时刻刻揣摩老师的意图,察言观色地回答问题,而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从自觉参与中启迪智慧,体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