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学红

  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日渐凸显的当今时代,社会日益开放,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这种新形势下,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渠道应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教育网络,整体协调,有序运作,这对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与家庭同时产生的,它先于学校教育,也有别于社会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成长,以及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与生活习惯的形成,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养成的最初环境,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长的教育方式、自身素质和家庭氛围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发展状况,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应当担负起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责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异军突起的时代,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多元化的世界观,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过滤”社会信息,提高孩子认识事物、区别是非、增强拒腐蚀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才能有利于孩子思想、道德、学习、体育等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更好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
  1.学校与家庭交流的内容较单一,家校合作表现为阶段性强、连续性差。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要了解孩子的学业时才和教师联系。教师的评估也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为主,以升学率为主,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关心的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品德方面的交流,也主要集中于纪律方面,而这些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也是在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找原因,并非在真正意义上关注孩子的品德成长。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更是少有,即使有的家长、教师对此比较重视,也是各行其是,甚至出现双方教育的对立现象。总之,学校、家庭教育交流的内容较为单一,而且缺乏协调、统一。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过程中存在互不信任的状况。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共同的教育目标是家校双方合作的基础,然而当前双方在对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并且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方面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孩子素质的重要性,而大多数家长则以孩子考高分、上名牌、找好工作为目的,可见二者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尚不统一。同时,有些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持不信任态度。
  (二)家庭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一般以集体教育为主,个别教育为辅,在统一的要求中,由于学生个性特征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会有差异,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必须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要注重与学校的联系,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孩子的动态,有的放矢地配合学校做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工作;配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配合学校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等等。开展家校合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后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充。以此来形成教育青少年的合力,构建和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个体社会化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目标,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协调合作,并有明确分工。家校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能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并形成合力,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相互抵消。个体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要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目标,单靠学校或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个体社会化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明确家校各自的责任,并在合作中切实地履行好各自的义务和功能。寻求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效的合作与沟通,是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现实途径,加强家庭和学校两大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是提高二者配合度的有效措施。
  (一)引导孩子进行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交往。
  每个孩子在与社会接触中都有一般的人际关系,其人际关系的总和便构成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学生在交往中,受交往群体的影响,产生和交往群体相协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交往倾向,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
  (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
  孩子生活在社会之中,各种社会风气无时无刻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提高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引导孩子扩大社会视野。
  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大了孩子的信息量,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也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对象。电影、电视、文艺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也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正确地欣赏先进人物勇敢、坚毅、自制、机灵及其它优秀个性品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同时,对那些阴险、狡诈、狭隘、自私等恶劣个性的品质,要予以抨击和批判,让孩子明辨是非真假,分清善恶美丑。
  总之,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有极深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与社会相结合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塑造具有优良素质的一代新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