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隐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纪晓娟 王宗宽 段东林
[摘要]隐喻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比喻方式,是与生命同源同位的有机体,其本质就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较陌生的另一种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隐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本文重点讨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关键词]隐喻;特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On Metaph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JI Xiao-juanWANG Zong-kuanDUAN Dong-lin
Abstract: Metaphor, as the most common figure of speech, is an analogy of life, and its very nature is that by using familiar things to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strange things. Metaphor has univers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 in English teaching, if teacher could make full use of metaphor, it will bring a lot of inspiration to the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y efficiency. The paper focuses on metaphors in the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the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 metaphors;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引言
英国修辞学家艾弗・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亚里士多德说:“成为掌握隐喻的大师是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隐喻
“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转换、变化。英语“metaphor”一词出现在1533年,意指一种修辞格。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始于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以替代理论解释隐喻,明确指出:“好的隐喻意味着从相异的事物中觉察到其相似性的能力”。此后西方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不断深入、扩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将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二、隐喻的特点
诚如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所说:“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隐喻作为人类固有的自身表达方式,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和传递文化。客观世界作为人类共同的认知对象,人们对它的认识具有相似性,因此对其进行描述的隐喻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普遍性;然而一旦将认知对象与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即文化性。隐喻的这些特点都使英语教学中的隐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隐喻的普遍性。英语和汉语中有些隐喻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体现的隐喻概念不谋而合,而且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例如,英语中“Argument is a war”这个隐喻概念,对应汉语中的“舌战群儒”;汉语中有“浑水摸鱼”之说,英语中有“fish in troubled waters”的习语;形容动作快,中文叫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英语称之为“at lightning speed”。熟悉汉英两种文化的相同隐喻,能帮助学生像学习汉语一样容易地学习英语隐喻。
2.隐喻的文化性。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及社会现象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有“牛饮”的说法,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是“drink like fish”,中国人说“挥金如土”,英美人则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英国是海洋国家;在中国文化中对狗没有太好的印象,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说法,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则对狗情有独钟,因此有了一系列的说法:“you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老板),“old dog”(行家),“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熟悉、掌握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能帮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并使学生运用这些差异更好地理解学习中涉及的英语文化。
三、隐喻教学
上述语言的隐喻特征使我们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这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隐喻意识强的教学能增强学生对语言学习复杂性的敏感程度和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这对于善于思索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尤为重要。
1.隐喻教学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语言离不开词汇,语言教学也离不开词汇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隐喻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词汇的已知意义,并且推断出词汇映射到具体语境中的其他意义,避免学生使用熟悉的词义去理解某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涵义,从而更好地使用和记忆词汇。
英语拥有丰富的词汇的原因之一是有大量的多义词。因此,多义词的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莱考夫指出日常生活中70%的单词来源于隐喻概念,大多数的多义词被隐喻概念影响着。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隐喻进行多义词教学。针对同一个单词的不同意义进行隐喻关联的解释,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单词并且能够把它长期地记忆下来。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种词称为多义词。多义都有一个中心意义项,而其他的意义项都是以中心意义项为始源的,通过隐喻来建构意义的。例如,“eye”这个词的中心意义是指人的身体的一个部分,“眼睛”。通过隐喻,“eye”可以建构很多与身体部位有相似之处的其他意义。如:“the eye of a needle/ the storm/ the wind”针眼/暴风眼/风眼(形状与眼睛相似),“have an eye to”将某事作为自己的目标(眼睛能够寻找目标物),“keepaneyeon”照料某人(眼睛能集中注意某人)。
这样,将隐喻应用到词汇教学中,使词汇教学可从多维角度出发,让学生不再将每个词语作为孤立的语言符号,而是系统的、有意义的学习。
2.隐喻教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材料中包含了各种文体、各种体裁、各种内容、各种主题,内容比其他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理解更加自由,表达方式更加多样。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隐喻,进而学会自如运用。
我们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冰雪卫士》为例。从文章题目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文章一定是与“冰雪卫士”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但是,“冰雪卫士”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就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冰雪卫士”的具体含义了。
全文讲述了“拿破仑发起的战役”和“希特勒的入侵”。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失败的原因是“都低估了俄罗斯冬季的严酷”。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寒冷的冬天为打败侵略军,保卫了前苏联的独立。因此,作者称“严冬是”俄罗斯人民“的冰雪卫士”,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生动的隐喻。
文中生动的描写与标题相呼应,突出的主题充分解释了“冰雪卫士”的具体含义。通过这个隐喻,学生对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会有更加形象的认识,对“自然的因素”在“军事行动”中起的独特作用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由此可见,隐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语言,分析语篇,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隐喻教学,介绍隐喻、使用隐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增加学生对隐喻的敏感度,使学生有目的地使用隐喻现象来提高阅读能力。
四、结语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莱考夫),用隐喻化的手段来表达思想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新奇的隐喻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通过隐喻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英语语言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对英语的习得不应该仅仅限于字面意义,而且应该理解其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义和情感;可以使学生学会去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从而为掌握大量英语词汇、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奠定基础。隐喻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让我们活用隐喻、妙用隐喻,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Ba Jin.1986.Bitter Cold Nights [M].Bei Jing: Bei 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3]Lake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龚玉苗.隐喻思维能力与英语词汇教学.英语界,2006,(1).
[5]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
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李金秀.隐喻与外语词汇习得.湖北社会科学,
2006,(2).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9]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0]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