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丽萍

  摘要:“发现问题”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揭示与明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发现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63-01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发现问题
  (一)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二)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总是和启发式教学联系在一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如是说:“教师的教不在于全部讲述,而在于相机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发现问题能力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提问兴趣。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乐问善问。例如,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自读《变色龙》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说天气热得要命,把大衣脱下来;一会儿又说天气冷了,要穿上大衣了。是不是真的因为天气变化无常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变色龙”的特征。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因为心里紧张,因此产生忽冷忽热的感觉”。但有两个学生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奥楚蔑洛夫并不紧张。只是因为他一会儿说要惩罚狗的主人,一会儿又要奉承狗的主人――将军,所以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下子转不过来,就谈天气,脱大衣,穿大衣,使人们不注意他的态度变化。”这两位学生的看法就较符合奥楚蔑洛夫这种老警油子的性格特征。钱梦龙老师正是善于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提问兴趣,才演绎出了一堂精彩的课。
  (二)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参与提问设计,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工作。首先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 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如果教师是这样点拨:闰土最小的孩子 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会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次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如笔者在教《荷塘月色》时,我说:“我觉得课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的‘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正是体现了一种喜悦、详和的感情;有学生说作者的感情在文中是有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荷塘,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愉悦;有学生说作者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发现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发现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我们就会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总之,发现问题能力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新课标下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