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开放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应海军
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物理学科,在课堂封闭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规律和现象,学生却须从枯燥、生硬的文字中获取,简单的规律却需要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和落实。新课程的实施要求物理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扭转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局面。
1.开放教学的必然。让学生在规定的方式,学同样的内容、听同样的分析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地区的差异性,用教师的四面墙把学生与外面的世界隔离,把物理与生活隔离,让一门从生活而来的学科脱离生活而存在,也就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这种教育也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冲破“教室四壁”,走进生活,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的物理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才是物理教学的真正出路。
2.开放式教学的特征。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获得最佳效果。因此,开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生命力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地展现出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对象,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和变革,并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任何外来力量都无法直接进入学生的内心,并对其加以直接的改造。
3.开放教学的教学实践初体验。
(1)课堂变学堂,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学案,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有机会参与、互学、互研、参与集体的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师成为引路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应沿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引路人(或教学活动中的主持人),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问可先讨论学生的问题,不必强求完成教学任务。例:《交流电的产生及变化规律》教学中设问“什么能产生电”学生在纸张上画设计图,并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之后设计可行性为主题展开讨论,再引出书本的模型。在分析设计可行性时,学生在不断的改进设计方案时,培养了思维的整体性。
(3)师生角色互换,开放性教学全新体验。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而,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内容,把讲台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备课、讲课,教师在台下当“学生”,并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既可以调控授课内容,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救救急”,以保证讲课的顺利进行)。
(4)巧用生活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不被关注的小实验,既可以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变的紧密,让学生产生物理有用的观念,又可以使物理教学变生动和有趣。例:《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引入了弹弓演示,探讨子弹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再加上与弹性势能有关如射箭、跳板跳水、蹦床跳等视频,使弹性势能变的真实而有趣。
(5)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课堂的开放毕竟有限,课堂教学可向课外进行延伸,把课内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尽可能安排在课外,之后学生在课堂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例如在《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章节教学之后,我们安排了课外探究活动作业:请画出从自己所在教学楼沿不同路线到达家里线路图,要求:①至少标出途中三个点及到达该点的时刻。②至少画出二条。在第二节教学时,学生交流过程中获得时间和位移这两个物理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完成教学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是一堂完整的课,它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小讨论,或者也可是一个引入,只有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才能让它飞得更高、飞的更远。开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个引导,就像放风筝,任风筝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变幻着各种姿势和动作,给人以美感,但它怎么飞都有一根线牵在人的手中,引导风筝飞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