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文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在小学整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阶段训练扎实,就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写好作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内容和要求。写作文,内容最为重要。俗话说:“没有米,再能干的人也做不出饭;没有衣料,再巧的手艺人也做不成衣服。”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大纲规定:“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段的写作训练是中年级作文的重点。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像高年级命题作文那样要求学生非要写好一篇作文不可,那样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作文难”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必须明确要写的内容,消除学生对作文畏惧的心理,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重点是要求学生写好一段话。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说:“观察是作文的最重要的能源。”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喜欢并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发现学生平时喜欢吹泡泡糖,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泡泡糖的成分。让他们课余时观察同学怎样吹,然后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吹泡泡糖有哪些好处,又有什么坏处,学生讨论发言说了许多。最后,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建议学生把吹泡泡糖的动作、神态、感觉以及自己的认识一一写下来。这样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鼓励学生多多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素材积累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生活来实现。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等,让他们熟悉生活、亲身体验,从而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写作素材。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是有限的,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还必须认真学习,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是吸收别人经验,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学生吸收的知识越丰富,表达时笔下才有神。因此,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摘录一些名人名句以及好的句段,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是必要的。同时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言或成语接龙等有益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4)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让他们的思想插上双翅。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也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古今中外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想象的巨大功能,人坐在屋里握笔,心神可以在天地间任意遨游,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运用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进行创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如:在习作《二十年后的我》的构思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翅,设想自己美好的未来及生活景象,可以帮助学生点燃希望之火,增强学习动力,从而达到“练文育人”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写出的作文也就充实生动了。
总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在写作中不再“抓耳挠腮”,而是下笔千言,畅写出精彩的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