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功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牟庆英

  [摘要]成功教育提出帮助学生成功,而帮助学生形成正向自我效能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一定程度上也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出发,浅谈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效能感,获取成功体验。
  [关键词]成功体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三信息
  
  成功教育目前在教育界日益受到青睐,因为它契合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其目标不局限在帮助学生学业上获取好成绩,更在于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后者对于人的终生发展裨益非浅。基于此,成功教育理论提出首先要帮助学生成功,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是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养成的发散点。我认为要落实这一点,不能忽视人的心理在人的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他们追求发展和成功过程中的意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达到某个预定成绩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分正向自我效能感和负向自我效能感两种。据著名的心理学家班图拉(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在人们的活动机制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某一预定目标,只有人们相信自己通过行动可达到预想,他们才有诱因去行动或在面对困难时能坚持下去,反之,则失去动力,变得消极无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付出努力的动力,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达到预想或应付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害怕,也倾向于逃避而不是全力以赴,相反,当我们判断自己有能力达到预想时,伴随着的是良好的心情,也能更积极地去行动。
  拥有这样的心情和动力,自然能更好的完成任务或应付困难,获取成功体验,而实际上,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固化了正向自我效能感。由此,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正处于生理的、心理的重要过渡期的青少年,他们渴望成功,但能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自身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作为直接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向的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呢?
  班图拉(Bandura)认为以下三种信息对于人们产生正向自我效能感是必需的:(1)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息;(2)他们能够付出足够努力的信息;(3)没有外部障碍能够阻止他们完成任务的信息。下面围绕这三信息,详细谈谈在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效能感。
  
  一、教师应有意识构建学生的成就感
  
  对自我效能形成最大影响的是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而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享有成功的感受,帮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形成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具体来说,要注意这样两方面:
  (1)对学生应有适当的期待值和评价标准。人在某种层面上是“客观化”的,他总是从别人的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成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他们判断成败的标准。通常,教师对学生持一定的期待值,并以之为一个参照标准判断和评定学生的行为。如果行为的结果超过了标准,教师往往就会对学生加以表扬,反之,则往往加以否定评价或暗示出否定评价。教师的表扬构成了学生的成功经验,导致正向自我效能产生,而教师的否定评价构成学生的失败经验,导致负向自我效能产生。不难理解,如果标准定得合适,有助于学生获取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如果标准不适当,定得过高,会不现实地提高一个人的效能信念,高期望一旦被令人失望的结果粉碎,就会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并放弃努力,最后丧失信心,变得消沉、压抑。显而易见,这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期待值及评价标准的度。比如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相适应,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授课语言,提有一定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感觉可学、能学,形成学业自我效能感。举例讲解某一个语言点时,要选择与学生的理解难易度相当的词句,太难使学生思而不解,劳而无功,必然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挫败其求知热情。标准定得合适,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取得进展,所谓高山千仞令人畏,拾级而上不觉远。
  (2)注重正负评价的利弊,懂得艺术地评价学生。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上学的时候,社会风气很坏,学生不求上进,考试作弊。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抽签挑选了包括他在内的60名学生组成“荣誉班”,但告诉他们是因为有发展前途才被选上的。因此,“荣誉班”的学生十分高兴,严于律己,发奋学习。结果,这个班大多数学生都成了有成就的人。这正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的:肯定传达成功感,对学生能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而生活中很多事例却表明,经常受到父母、教师批评的孩子,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我就曾读到过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教育实例,一个在美国能以托福考试600多分成绩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女孩,在中国读高中时,老师倾向于对其进行诸如“没有数学脑子”、“必须及时改正……”等评价,最后这个女孩变得垂头丧气,开始厌学。转到美国就读后,在经历短期的不适以后,学业就接连有突破和进步,厌学情绪没有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建立起来了,还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从女孩写回家的信,以及各科老师为其出具的大学推荐信,可以看出,美国教师倾向于对学生作正评价(赞扬),即使评价缺点,也注意使用中性词句,比如数学老师称她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她上课回答问题不主动积极,指导老师在谈到这一点时却用了“安静”这种中性的词。比较中、美中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有人精当地比喻为: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象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
  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正负评价的不同效应,并且养成评价学生“先思后行”的习惯,在对学生作出评价之前,考虑一下评价的侧重点,评价的切入点,评价的措辞等等,应少些否定、训斥,多些赞扬鼓励,尤其对学业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尽可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做一个艺术的评价者。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这主要着重在“非我”评价这个层面。但人除了进行非我评价,还要进行自我评价。我们知道,心理学将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主我是“理想的我”,客我是“现实的我”,“主我”总是发现“客我”不尽如人意,于产生了主我与客我的矛盾。自我评价对这对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包含客我评价和主我目标的确立,一方面,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设立的主我目标过高,无法完成,就会让人产生自我无价值感,太低则根本不会产生成就感。另一方面,如果主我标准合适,一个人对现实自我的评价却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我否定,产生低效能感;相反,一个人对现实自我的评价适中,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则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形成正效能感。可见自我评价与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教师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首先,教师可以从认知这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形成恰如其分的自我理想,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恒心和毅力。这样的理性目标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故而能够给人成功的喜悦,形成价值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真正地关爱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我任教的学校曾有这样一个班,大部分学生自觉无天赋读书、前途无望而放弃了学习,一日一日地虚掷时光。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接手了这个班之后,发现有些学生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就建议他们参加学校的艺术辅导班,并帮助他们分析自己文化课方面的优劣势,理性地确立“优势学科争进步,劣势学科讲尽力”的学习指导思想。这些学生因此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很多考入高一级学院深造,找到自己人生的奋进方向。
  其次,人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有成功感,现实中,理想与现实这组矛盾,总是让人们遭受挫折,走向抑郁消极。当学生遭遇失败时,教师帮他们分析原因,正确归纳,这非常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韦纳研究证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人们分析事情成败的主要因素。把成功与失败的行为归因于何种因素,直接影响到个体以后做事的积极性和情绪情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或任务难,会降低一个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运气不好,则可以提高对未来的成功期望,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所以,千万不要轻易以“你真笨”、“干什么都不行”、“将来不会有出息”等定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而应尽量帮他们从努力程度、运气等方面寻找原因,使学生产生积极上进的愿望,增强自信心。
  以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些重要因素,就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向自我效能感、体验成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拙见,以供参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