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从媚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 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个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跑道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在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2)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数学。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 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大胆地去探索“创造”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我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后,又组织学生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地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老师做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能激励他们再去“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4)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