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寻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 丹

  新课程的开发,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入,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风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这场风暴中几经责难,彰显学生“自主性”与“个性”的课改运动如火如荼。不少教师凭自己的理解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演绎,把课堂气氛搞得热热闹闹。但俗话说得好,“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在热闹的表象中,必备的知识要点被不经意地屏弃了。
  新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不是理想的语文课。如何做到两者的统一,是我们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陈奂生上城》一文时,我尝试着找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契合点。
  教学预设。《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个人物,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描述。围绕教学目标,本课时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来熟悉课文: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怎样采访农民代表陈奂生;假如你是陈奂生,你将怎样叙述此次上城的经历。
  在上课过程中,这一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且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如“陈奂生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五元钱花得值不值?”等,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复述情节的任务。其次,在比较中总结方法。在完成第一个环节之后,我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刚才接受采访的几位‘陈奂生’像不像?”同学们大都觉得不像,至于为什么不像,只能抽象地觉得“气质”“神韵”不像。我正想告诉大家入手的方法时,有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有一点很像,说话都结结巴巴的”。大家都笑了,我乘机加以肯定:“很好,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是气质和神韵的外在表现”。接着,我展示了电影《陈奂生上城》的片段,请大家评价演员演的像不像。有了刚才的点拨,同学们这次的发言就关注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再次,理论总结,实践运用。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换句话说,人物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是我们把握小说主题的关键。那么,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呢?在同学们归纳总结后,为了将知识具体话,我要求大家文中找出关于陈奂生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语段,并据此分析其性格特征。由于问题明确,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完成以上问题并不难。尤其是对陈奂生住招待所一节的分析,更是准确而精彩。最后肯定陈奂生身上有勤俭节约的优点,也有自私狭隘的缺点。到了这个时候,我再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时,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
  反思与讨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其实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要上一堂有价值的课,在于让学生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其次,在组织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关注其情感变化,尽量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掌握这一方法。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以往的教学大多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但是,如果想让其感受更具体,更深刻,莫如让他们在学习中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教师作为知识的“导游”,关键是找准本课时的“景点”,同时规划好大致的行走路线,让同学们在知识的乐园里且行且歌,在欣赏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第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现代教学强调学习探究的过程,强调意义的不断发掘和生成。一切预设的课堂都可能在实际课堂中被颠覆。教师要敢于舍弃某些精心准备的环节,乐于听到课堂中“另外”的声音,善于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发现问题。第三,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靠千篇一律的课后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设置一些个性化作业,让每个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入手,都能体会到学习后的成就感。
  在上完《陈奂生上城》之后,我让学生想象陈奂生回村后如何向村里人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评出“最本色的陈奂生”。虽是老一套的片段写作,但由于有了课堂的积淀,学生参与激情高涨,且佳作不少。可见,作业的设置,也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一大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325.htm